千评随笔59:零思碎想之人生篇
(2010-03-06 12:25:36)
标签:
千评随笔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本性圣贤古哲杂谈 |
千评随笔59:
生而为人,无所适从。这句话虽然绝对,但切合现代多数人的实际。
古哲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后来之所以出现差别,是因为有的发扬了善良的本性,成为圣贤;有的则泯灭了良善的本性,成为小人甚至恶人。一个人最终成为圣贤还是小人、恶人,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放眼古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圣贤极少,屑小恶人也不占多数,剩下的都是常人。
最容易无所适从的就是这些常人。是否无所适从,要看他所处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若社会风气崇善,又有幸被教之以道,那么常人良善的本性就不会受到遏制,可以自由生长。身处这样的环境中,面对任何一种境遇都不会无所适从,因为他的人生方向一直由本性引导,很容易做到专注和执着,无所适从者必然是少数。
反之,如果常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和本性相悖,必然无所适从。譬如处在道德沦丧、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无论是富可敌国,还是一无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处在内心的煎熬之中,难于取舍,难以选择。富可敌国者拥有的财富是否都来路清楚,一无所有者能否不受奢华生活的诱惑?这些来自外部和内心拉扯,还不足以让人无所适从吗?其实,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不过是教育环境的一种映像。
如果说人生是谜,那么古哲早已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不过,纵然人生的谜底揭开了又怎样?懵懂的依然懵懂,无所适从的还是无所适从,这种人古已有之,现代尤多。看看我所处的社会环境,看看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你就不会认为我信口雌黄。
有没有改变这种人生无所适从的办法呢?当然有。那就是,从现在起,要改进我们的教方式,“教之道,贵以专”;要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兴起崇善扬善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