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完了,从神坛上被推下来,断了财路,坏了名声。与此同时,那些被神秘化了的茄子、绿豆,也恢复了本来面目。茄子还是茄子,绿豆依旧是绿豆。
   
其实,书坛也有张悟本。北京就有这样一个人,书艺平平,却杜撰了某知名人士的赞美之词——五百年来第一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偏锋大师云云。既然成了“第一人”,当然与众不同,润格标出天价,一幅斗方30万,一个手卷300万,可谓胆大妄为,骇人听闻。
   
有趣的是,如此怪诞的举动,居然也有顾客捧场,一掷千金,使书坛“张悟本”买卖兴隆达三江。
张悟本把谎话变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把蔬菜变成了药品,可谓生财有道。书坛“张悟本”把普通的艺术品卖出“文物”的价,也可谓手眼通天,能力无限。
   
如果说张悟本的“成功”有一个似是而非的理念,一个基本的模式,书坛张悟本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某公在书坛混的大名,因发财心切,公开招生授徒。三人行必有吾师,活到老当然要学到老,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学费奇高,名曰高师自然高价。
   
这样的高价没有挡住“求知若渴”的人,官员书法家来了,商人书法家来了,砸锅卖铁凑足学费的小书法家也来了,搞活了书法教育产业,刺激了书法教育消费。这样蹊跷的事情何以能变成现实,细细想来当恍然大悟。原来某公在“利益攸关”部门,可以给奖,可以提携,还可以撰写“润例”,予人好处多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价招徒者,意不在艺,而在“道”,有让人“顿悟”的本领,当然学生盈门了。
张悟本喜欢调动宣传工具,所以,我们得以经常在媒体上见其夸夸其谈,南来北往,上天入地,无一不懂,无病不治,神龙见头不见尾。
    
因此,有人直言,张悟本的泡沫,媒体有责任。媒体可以推广商品,但不能推广虚假理念。
    
书坛张悟本也喜欢调动宣传工具。经常可以收到书坛张悟本在报刊杂志上所做的广告,夸张的名衔令人瞠目结舌——中华书法家协会会长、亚洲书法家协会第一主席、联合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等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张悟本巧借名人功业,称兄道弟,稍不留神便把他人学术成果变成自己的,从而演绎自己的神医传奇。他“成功”的因由,便有某中医大师的光芒。书坛张悟本有过之而无不及,见名人即合影,没有机会与真名人合影,就依靠电脑制作,弄假成真,瞒天过海。
   
张悟本与书坛张悟本做着同样的事情:欺世。何以欺世,当为牟利。可是,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欺世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让人见了棺材才落泪呢?西人有一句话,骗子的成功在于有一群庸众。的确,在空前的市场经济下,在一切以利益为核心的现实里,我们均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恰是这样的不切实际,我们的是非之心倾斜了,我们检讨自己的意识消失了,最终一一掉进张悟本们的陷阱。
   
因此,有识之士一再强调,启蒙对于中国远远没有结束,当理性的思考、健康的人格,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主导,不管是医坛张悟本还是书坛张悟本都没有可能走得很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