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虚化语文教材必须遏止 |
分类: 杂谈稗闻辑录 |
矫枉过正,语文教学虚化教材文本必须遏止!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总是以语文教材为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无论是什么样的课件或者多媒体辅助工具,都是为课文阅读服务的。但是,目前语文教学重课件轻文本的现象已经严重虚化了文本的作用。琳琅满目的课件充斥于课堂教学,以至于到了泛滥成灾喧宾夺主的地步。似乎不用或者少用了课件教学就是“老土”,就是落后的传统教学。
还有一种现象,有些老师刻意追求每篇课文、每节课教学的所谓“一得”,并寻求以一系列的“一得”收获建构起语文知识系统知识链。这也是虚化语文教材的另一种表现。把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极其次要的地位,随心所欲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也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极端,无疑这必然是一条死胡同。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着一种现象比较流行,还得到了教学改革的美誉。一节课被“三分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抛开课文另起炉灶进行拓展阅读;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模仿写作或发散性思维训练上。至于一节课花上七八分钟的时间阅读与教学的课文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文章(材料)上的,更是十分普遍的。不深入挖掘教材品读教材,而是离开文本另搞一套,能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令人怀疑。
在虚化文本教学这个问题上,多媒体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在时间本就少得可怜的语文课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听歌,去看录像,嘈嘈杂杂十分热闹,教学效果却不是十分明显,这样上课耽误学生事件实在让人心疼。
不是说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一点帮助没有,只是说这样做语文教学的效率往往是极低的。比如一位老师用一节课时间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样文质兼美、内蕴丰赡的散文,已经是十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了。可是执教老师还要用近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听一首歌《懂你》,然后用音乐、绘画表达对母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安排似乎意图的好的,利用音像调感官和听力系统附会诠释课文,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为什么不让学生直接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去展开联想解读母爱呢?为什么要让学生用音乐或绘画去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呢?,让学生由课文的细节描写联想到自己对母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又有什么不好呢?
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中有一条可以继承发扬的,就是领着学生(或让学生)读进去,走出来。所谓读进去,即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所谓走出来,即不为读而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读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能在感悟文本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想,即用灵魂和作者进行对话。这样的经验和新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现在这样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进不了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灵魂的对话。阅读时间不足,课文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是语文教学让人担心的问题。
需要申明的是,不是说阅读教学不可以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就只能局限于文本本身;也不是说多媒体一概不好;更不是说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当然也不是一概否定读写结合这样的教学形式。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既然是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文本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然为这个根本的任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