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科知识看似无用,却可转化为成长意识创造美好人生!

(2020-09-19 10:04:39)
标签:

教育

学科知识

看似无用

其实不然

分类: 杂谈稗闻辑录

十年寒窗读书甚多,所学的数理化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看来,有些似乎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像“三角函数、勾股定理”之类的知识,种地用不着;课堂上学会的推理证明和物理解题方法,和做买卖不沾边。甚至比不上那些驾驶技术、烹饪技术、种花养草知识和饲养牛羊家禽之类的技能,直接创造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所以我身边有些家长,孩子初中毕业就带在身边学习经商,南漂无锡、苏州、宁波、上海等地,现在倒也在大城市买房安家。现在,除了考大学和学习一门生产技能之外,有些书本上的知识,一生不再邂逅。

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学习不单是获取有用知识的过程,它是一段人生的价值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培植起来的良好的智力结构、完整的人格特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理想的重要基础,是为人立世须臾不可离开的文化底蕴。

学习活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此罢。

如此看来,所学必有所用,就是一些冷僻的知识也有用处,只不过对于普通人(不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来说,它们的用处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成长意识、主动精神、探索欲望、创造能力成为人生积淀,在无形中影响人的日常  生活,成就人生的美好。

抱着在学校学到“一生有用的东西”态度的人,愿景不错,只是在什么才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上,意会错了对象。

对学生来说,一生有用的东西,不只是供“一饭之需”的即学即用的东西生产生活技能,它有多方面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了解了文化科学的内涵和形式,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思维技能,掌握了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确立了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志向。等等。

退一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个人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它使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有了“一生有用”的可能。只能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获得更长远更充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生有用的东西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学生凭借自身成长的力量获取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展示教的本领,而在于促成学的精彩。学生在获取“一生有用的东西”的过程中,收获了愉悦、激情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郭思乐先生也说:“教者负有依靠学习者自身使之获得提升的使命。”凭借自身力量获得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管用一生的。离开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力”,教学不可想象,人的发展同样不可想象。

夸美纽斯说:“一只瓶子即使打破了也会保存刚用时候所染得的气味。”教师要审慎对待课堂教学,对待学生,极早为学生安排合宜的教学,让“生命容器”染上合适的味道,让学生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和享用。

家长和学生要坚信,学科知识看似不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但是却可转化为成长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家这关,生成成长意识探索精神,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