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教育差异:不在技能,在思维

(2020-07-27 08:33:01)
标签:

教育

中美教育对比

分类: 杂谈稗闻辑录

自从世界经合组织对全球70多个国家的教育展开PISA测评,以上海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孩子,在数学方面全球第一,“中式数学教育”迅速成了一个热点。

有人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太牛了,要想孩子成绩好,应该这么学;

也有人质疑:这个测试的标准客观吗?为什么“数学差”的美国人,却培养了数量庞大的诺贝尔得奖者,并引领了世界科技发展?

为什么华人数学好,却很少偏离“码农”、“矿工”(指投行里做Quant建模的)的职业路线?创新型人才是如何培育的?

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夏青,他对东西方两边教育的优势,分别谈了看法——

夏青说,数学教育有两条路线:

一是基础教育,这是为大部分孩子准备的,它强调数学的基础计算和能力。中国在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基础教育的扎实功底,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师,促进了科学和国力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的技术工厂。

在硅谷,华裔家庭依然很重视孩子的数学基础教育。而和我们很像的,还有俄罗斯和印度裔的家庭等等。

二是超前和竞赛教育。竞赛不适合所有孩子,它是给那些对学科极有兴趣、也有天赋的孩子设置的。

而中美教育最本质的差别之一,并不在于基础教育如何开展、拼竞赛的孩子比例是多少,而是思路的不同。

美国很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不太强调竞争和对比,努力扬长,而非拼命补短。

孩子的成绩不会当众公布,你只能看到自己拿了一个A,受到鼓励,但并不知道班里多少人得了A;同时,学校会鼓励你发展自己的长处,数学好的孩子,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数学,语文达到一定能力就可以了。没有了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孩子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会总是用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较量,而是更关注“自我”、打磨最擅长的学科。

所以,偏科的人在美国,反而很有优势。他们获得很多资源支持、参与竞赛、也有实践的机会。而AP课程的设置,允许优秀的中学生提前修读大学的课程。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完全可以超前学习,抵扣大学学分,未来提前毕业。

因为得到非常多的自由探索的机会,美国好的大学的学生往往已经很成熟,并不是菁菁校园的青涩学子,而是对自我和社会都有了解、有规划、也有实践经验的成年人。

而华人家长培养孩子,往往希望孩子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都完美。但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当精力分配的很分散,什么方向都拼尽全力,孩子可能没办法集中力量打磨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学科,失去了在优势领域走得更深的机会。

美国培养了很多“怪才”,包括那些进入MIT、斯坦福的人,他们并不是什么都好的完美学生,但他们的偏才,却往往是研究机构和企业最难以获得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也可能是最“贵”的。

而很多华人学生是令人惊奇的“通才”,什么都能做,编程风行时,大家都转去写代码;人工智能火的时候,又可以去做AI;甚至有的可以转行作医生或者律师。

回头来看,夏青说,在他小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偏向于生存竞争为导向的培养,注重基础学科教学,孩子从小很有竞争意识,希望把别人全面地PK下去,获得考学的胜利和继续深造的资源和机会。

而美国是人格与发展为导向的,更强调被教育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无可比拟的贡献,因此大家反而会趋向于团队协作,优势互补,发挥自己最擅长的,一起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竞争本身没有错,但假如强大的基础教育,再能结合对于孩子特长的肯定与发挥,以及团队协作的心态与能力,面对未来,那将是相当有效而且有战略性的。

 当中国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应该会突破生存为导向,更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团队的协作与创新。这一点,他在中国一些前沿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方面,已经看到了,甚至好过美国的一些企业。(心智坊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