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

(2015-03-03 10:32:25)
标签:

教育

诗意语文教学

分类: 教育教学集萃

  语文是富有诗意的。那些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的成功老师,无不在教学中解读出芬芳醉人的丰富意蕴,诠释出大千世界的诗情画意。他们醉心于语文教学,用抒情散文的笔调诠释语文:“语文的诗意,应当是杜甫笔下溅泪的花,是李白月下的杯中酒;是关雎君子的万般痴情,是康桥情圣的一片云彩;是雨巷里飘过的结着仇怨的姑娘,是遗忘在春天里的约会;是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是白居易的间关莺语;是璀璨耀眼的唐诗宋词,是各领风骚的传奇散曲……”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琴韵叮咚,好似春雨缠绵,浸润灵魂。诗意语文流淌出来的是生命的旋律,是自然情景的交融和流放,是文学峥嵘世界的惬意旅行和美的追求,是师生情意情感的融汇交流和感悟,是探索生命美韵的跋涉和智慧的采撷。

  不过,在追求做题技巧以获取考试高分的迷途中,有部分课堂语文教学美丽的诗意被丢失了。这是语文不受人待见、部分学生不热心学习语文的原因之一。故而,近来很多语文老师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语文教学中没有诗意,就没有生命激情的焕发和人生含义的启示,就没有美感,当然也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

  语文教学远离诗意,走上了一条技术操作的道路,是有各种深层次原因的。从早先语文界权威反复阐述“语文是个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工具课”,到语文成为考取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语文越来越注重技巧性做题操作训练,其中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自然淡化到从属的地位。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量接受技术性做题能力的训练,文中真善美的情感、人文精神乃至民族国学文化精粹被忽略就是很平常的事。

  语文作为传递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的确是一种工具。但是,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人类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乃至终身学习的工具,它不仅仅是培养语文技能的学科,更应该是培养情感、陶冶性情的学科。语文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和适应自然的教育。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生活,就是语文的全部内涵。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并非是排斥或否定一般老师的教学工作,而是一种理性的导向。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历程: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可以见仁见智,用不着拘泥于权威定论;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各执一词,用不着概念化万宗归一;中心主旨的理解可以自成一说,用不着囿于定式思维的结论。至于作文,更应该提倡千人千面,百花齐放,只要切当的表情达意,言之有理,就是好文章。语文,就应该永远诗意地栖息在艺术殿堂和形象塑造的巍峨大厦之上。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就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这句话说出了语文的本质特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理解历史、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成为与生活交流的一种方式和平台,让生命的成长在语文世界里大量获取正能量。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灌溉。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语文老师的重任。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这就是诗意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自觉选择和最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