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颖园,幽闭落寞流传奇【原创】
标签:
游记随笔南浔颖园育儿 |
分类: 古镇古城揽胜 |
南浔颖园,是“八牛”之一陈熊的私家花园(占地十一亩许),位于皇御河畔,南浔地方史料对陈熊的介绍语焉不详,只有他留下古韵悠悠的颖园,还能证明他往昔岁月的奢华和辉煌。
颖园有苏州狮子林的铮骨风韵,有留园的玲珑剔透,婀娜多姿。园内古树花木葱郁扶疏,摇曳多姿。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雍容大度,花香弥漫,沁人心脾。香樟矜持特立,婷婷犹如窈窕淑女;紫藤爬架,撒下一片绿荫,凉意拂面。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嵯峨张扬,爬满苔藓,印染上绿意。这样一个幽闭落寞的小巧园林,想当初定然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江南园林的共性是不论面积大小都要精心布置一个池塘,栽荷养鱼,凌空架设曲折的石桥,衬托以亭榭长廊,景观迭出。颖园也不例外,颖园内的荷塘、玉香阁、赏月楼等建筑相得益彰。玉香阁临池而建,砖瓦木结构的建筑,线条洗练,别具匠心,若登临楼上可饱览园中景色。倩影倒映池中,朦胧弯曲。“赏月楼”矗立在菏花池一侧与玉香阁对峙,楼边有一排紫红木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池塘一侧还有一幢黛瓦粉墙的“养心榭”,原为园主吟诗作画、品茗赏景休憩之所。
颖园建筑尤以各种雕刻见长,砖雕、石雕、木雕等至为珍贵,简直可以说是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养心榭”的门窗上是珍贵的黄杨木雕,刀法精湛、图案造型逼真,一幅幅均配以名人书法,艺术韵味十足。其中一幅《耕织图》,表现的是男耕女织的场景,线条粗犷与细腻相结合,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原陈氏会客之所“清风片”的落地窗上,还部分保存着有关《西厢记》内容的黄杨木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雕、漏窗嵌镶在砖墙之中,既有艺术之美,又通风透气。
颖园因座落在皇御河之畔而尽得“地利人和”,留下许多佳话。据清道光十六年范锴《浔溪纪事诗》中古诗记载:“钟敲野寺留神马,春到梅要说异蛇,赢得居人长叹息,御河愁照月痕斜。”诗中包含三个传说故事,都与皇御河有关。
“野寺神马”说的是南宋建炎二年发生的事。金兵占领扬州后一路南下,高宗南渡经过南浔,金兵铁骑追踪而至,高宗只好藏在寺庙之中。危急之中忽见月光下一匹泥马奋蹄而至,高宗赶忙骑上泥马,疾驰而去,一直逃到杭州摆脱困境。高宗即位前被封为“康王”,后来人们就将当初他在南浔藏身之地称为康王寺。这一掌故出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6)的劳铖《湖州府志》,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梅林异蛇”也是一个神话传说,南浔西北十五公里有村叫梅林,村中有棵千年大梅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据说树荫下可安放三十桌宴席。高宗南下曾在梅树下设宴,见一巨蛇昂首而来,众鱼尾随在后,从早到晚,竟日不绝。高宗举笔在巨蛇额头题写“康王”二字,随后含泪骑上巨蛇逶迤离去,一直到镇南五星古寺(即后来的康王寺)投宿。当时盛传“镇之大桥下常有巨蛇横亘,如木舟,碍不行”;又有居民数见巨蛇盘踞路上,但奇怪的是巨蛇并不伤人。这一掌故出自明末尚书朱国桢《涌潼小品》。
“愁照御河”
说的是高宗南渡路过南浔时曾驾船过黄泥河,于是将黄泥河改称皇御河,意谓皇帝御驾所过之河。在南浔镇上,还有一种传说,那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驾船过此河,故称皇御河,真是又一次给小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些故事毕竟只是传说,不可尽信,但南浔颖园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给地灵人杰的古镇增添了历史厚重感。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要景物建筑保存良好,只是原住宅部分现已改建为湖州市人民政府南浔招待所,又名颖园饭店,这里既方便住宿,又便于游览,真称得上是外地游客绝佳的下榻之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