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蠡园,散落一地西施情殇【原创】

标签:
无锡蠡园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游记随笔旅游 |
分类: 山水园林游记 |
蠡园是无锡太湖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堆造假山,巧借真水”四季美景不衰的江南水乡园林。她“山石风骚,碧水情深,花木峥嵘,诗画叠影”,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徜徉,蠡园的魅力在于她有无与伦比的湖光山色,一步一景;还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铭记着历史名人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
蠡园的景观无不烙上范蠡和西施爱情故事的烙印,让游客浮想联翩。首先是大门不远的“百花山房”,其回廊的墙壁上彩绘一组壁画,形象地描述了西施以美丽和牺牲拯救国家的故事。春秋末年,范蠡巧用美女之计助勾践复国,功成身退,带西施出姑苏泛舟而去,经常遨游于太湖七十二峰之间,时人将此湖称为“蠡湖”,在蠡湖修建的庄园称为蠡园。
从此,这蠡园就成了人们追忆纪念西施的心灵丰碑。
蠡园特色景致很多,来不及逐一赘述。随手拈来几处就足以说明她的美丽。蠡园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离不开各具形态的假山烘托陪衬。假山构造创意颇得章法,山石池塘巧妙点缀亭榭,蜿蜒溪流布置石桥,曲桥把亭子引向水里,与绿树和婀娜娇花相互映衬,赏心悦目,意味无穷。有趣的是,这些假山的题名都有一个云字:“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等等。假山最高处的归云洞为制高点,鸟瞰全园水榭亭阁、花草树木,一览无余。游客蜿蜒穿行在山石洞罅之间,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范蠡西施恩爱的身影,他们抛弃了功名利禄,远离了是非险恶,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象云一样飘忽走向自己的归宿。
蠡园“四季亭”,景色寓意俱佳,堪称园内景点的一绝。它裁截春、夏、秋、冬的诗画意境,赋予这不同季节的景观,耐人寻味。东面春亭叫“溢红”,亭旁种春梅和迎春花,春来花发,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南面夏亭名“滴翠”,侧畔种植夹竹桃,簇簇丛丛,滴翠摇绿,乘凉避暑,最是惬意。西面秋亭称“醉黄”,栽种桂花,金秋气爽之时,月明如水,氤氲着浓郁的桂花香,令人如醉如痴。北面冬亭曰“吟白”,栽种腊梅,雪花映衬梅花,别有一番情趣。四亭造型别致,亭内三面设作“美人靠”,亭顶上装饰着荷花、荷叶、莲蓬,十分精美。遥想当年西施和范蠡,一年四季相携相伴,吟诗作画,品茗弹琴,恩爱缠绵地欣赏湖光山色,用四季美景浸染心情,何等的美妙潇洒。
南堤东面临湖枕水的“千步廊”颇为壮观,充分体现江南园林的特点,廊北侧筑墙,墙上用小青瓦砌成八十多个漏窗,图案迥异,内容富于变化。廊南临池面水敞开,置朱栏坐槛,方便坐观水景,其中有两座跨水廊桥,廊内设月洞七处,使长廊显得深邃多变。现代“西施”和“范蠡”漫步廊内,透过花窗,可见东园亭台楼阁,山水桥廊,尽得移步换景之妙。
蠡园最高处有“春秋阁”,阁名取自春秋时期范蠡和西施的故事。阁内有回廊,可以登临远眺,底层有一幅大型壁画《范蠡西施泛舟图》,二楼有长一百米米、高三米的大型壁画,分为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功成身退、隐居蠡湖等6个篇章,气势恢弘。:引广大游客足足流连,不舍离去。
蠡园西南角濒临湖畔的“六角亭”,就是风景之最的“月波平眺”。站在亭中可以眺望蠡湖,领略湖光山色是最惬意的享受。亭子飞檐翘角,绿瓦红柱,攒尖顶,顶上有12根楞木,斗拱相连,雕刻着60只金凤凰,每五只凤凰由一条龙率领,中间绘有双龙戏珠,所以也叫“龙凤亭”、“望湖亭”。“望湖亭”直面二三百米的“南堤”,堤上种植了600多株桃树和300多棵柳树,称“南堤春晓”。草长莺飞的春天,各个品种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映衬在婆娑绿柳中倒映在湖水里,霞瑞祥和,气象万千。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两千多年前的吴越之战,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灰飞烟灭”;包孕吴越的太湖之水更是将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幻化歌舞升平的太平世界。蠡园里的西施雕像,背对着太湖另一端的越国故乡,静静地伫立在池边,凝眸眼前纷纷扰扰尘世和红花绿叶的景观,似乎在回味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向前来观赏的人们诉说她伤心寂寞心事。
西施这位沉鱼之貌的一代美人,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救民复国的重担,而后不知所终,其身后事扑簌迷离,撩起历史学家和民间艺人探求真相的欲望,演绎出各种可歌可泣的版本故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们在欢乐地游览蠡园的美景时,除了为西施的献身精神和不幸结局叹息感慨外,还会细细寻味散落满地的情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