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芦圩古镇南桥壮锦游记随笔杂感稗闻 |
分类: 古镇古城揽胜 |
芦圩古镇能够在广西占据山水优势的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跻身四大古镇之列,凭借的是自己足轻重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商贸机遇,从而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那条现在宾阳人称为“南街”的逶迤蛇形的“五里古街”,在过去的岁月里商贾云集,人来熙往,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今天就成了芦圩古镇闻名遐迩的风景名片。除此以外,南街还窖藏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悠悠岁月不能消弭它昔日的辉煌,风云变迁不能掩盖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不说别的,仅是南街的编织工艺品“壮锦”,就足以闻名天下。那凝聚古老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壮锦”,原本是普通民众生活所需而手工编织的日常服饰用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壮锦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属性逐渐淡化,民族工艺商品的特性渐渐凸显出来,进而步入市场,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和推崇。
在明清时期,壮族人编织的壮锦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一时身价倍增。编织壮锦也成为壮族妇女必须具备的“女红”技艺,因为壮锦编织得好是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的一个重要标志,壮锦也成为姑娘结婚嫁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新婚姑娘带着自己织就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壮锦,在悠扬的民乐声中载歌载舞地走进婆家,那是多么自豪和给娘家长脸的事啊。到现在,壮锦已成为芦圩古镇一种民族工艺支柱品牌商品,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聪慧勤劳的芦圩人,在它的花样和款式上,加进了现代文明社会诸多时髦的文化元素,使其更加绚丽多彩,更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很多老外不远万里专程来到芦圩南街,订购或大批量买走壮锦:壮锦已经成为芦圩古镇的文化使者,带着壮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风貌。
走进南街的壮锦作坊,现场观看姑娘媳妇们手工编织壮锦的场面,甚是壮观:许多妇女手脚并用,灵巧地穿梭编织,轻盈舞蹈般的动作,表现出高超的手工技巧和聪明智慧,观之不由赞叹有加。她们编织的哪里是一幅幅壮锦,分明是在编制富裕的生活和壮丽美好的明天。
芦圩古镇还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一座六百多年前建造的“南桥”(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它和耄耋矍铄的“五里古街”相望而居。有关专家称,这样的古桥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整座石桥厚实坚固,装饰雕刻工艺精美,图案逼真。难得的是,这座宏大的古桥全用料石砌成,桥上路面铺垫平整光洁的石块,桥两旁十三根石柱夹着十四块长方形石板,构成桥栏,二十八块石板内各雕刻有精致的浮雕图案: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鸳鸯戏莲、麒麟吐玉、鲤鱼跃龙门、猴子摘桃等图案,还有花、鸟、虫、鱼、鹿、马、牛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两个桥墩上分别嵌有一只石雕雌雄螭兽(泄水神,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各居一桥墩,逆水而上,穿桥而过:委实是古桥之精美的典范。古人的生活比起我们的今天算不上非常富有,但是古人在节衣缩食的境况下却有闲情逸致在石桥上雕镂图案花纹,他们要表达的不仅是方便生活造福后人的意识,还有美化生活憧憬未来的深邃思想。
站在南桥眺望,清澈明亮的宝水江两岸,翠竹掩映,桃红柳绿,与横跨其间的南桥相映成趣,好一幅水彩山水画,无怪乎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宾阳八景”之冠!从远古一直流淌到今天的宝水江,依然浩浩汤汤穿过南桥,流经芦圩古镇,蜿蜒曲折往东奔流而去,浸润滋养了宝水江两岸的人民。它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文化文明,书写了芦圩古镇千古江山的神韵,勾画了宾阳人民幸福美好的未来。
【鸣谢】本文由“《木棉花的约定》”圈主小草友情推荐至草根博客首页,特向圈主和管理员朋友们致谢:“天蓝海平阔,木棉花红火。璀璨绽芳华,峥嵘家园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