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在丽江古城【原创】

标签:
丽江古城高原明珠游记随笔旅游 |
分类: 古镇古城揽胜 |
丽江古城是彩云之南的一颗明珠,镶嵌在滇南边陲高原之上。它原生态的民居建筑风格,沧桑浑厚的纳西民俗文化,江南水乡般的旖旎风光,令趋之若鹜的中外游客赞叹不已,获得世界各地有识之士的一致赞誉,被公认为东方的“威尼斯”,世界顶级的文化旅游圣地。
在历史风雨中一路走来的丽江古城,踩踏着茶马古道的风铃声,吟唱着纳西古乐的曲调,披挂着满身征尘走进现代文明的视野。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庄重地认定: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粹。国内政要和专家学者亦纡尊降贵,在视察巡访边塞高原的“阳光之城”后,也潇洒挥毫: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掮包走天下的驴友以及文人墨客饱览秀色以后则如醉如痴地赋诗吟咏:这里是人生旅途的驿站,是心灵栖息的世外桃源;世代居住在古城里的纳西族居民心静气和地说,这里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城并不稀罕,丽江之所以稀罕,是因为它积存固化了边塞要地耀眼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一九八六年跻身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七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各种美誉集于一身不可再生的古城“活化石”。丽江之所以具有非凡的价值和的诱人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中国唯一拥有“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的地方。这三大遗产稀有的保存,得益于纳西人将自然视为兄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理,得益于丽江人对大自然的依赖、热爱与崇拜,正是这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得边陲高原明珠古城一直保持着自然纯朴的原始本性,历经漫漫岁月的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
在纳西语中,丽江古城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由此可知丽江古城原意为“仓廪或集市”,曾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和贸易之地,是滇、川、藏茶马古道要塞重镇。探寻丽江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漫长演化的悠然岁月里,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华,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辛勤不辍的劳作,逐渐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丽江古城堪与号称人间天堂的江南苏杭名城相媲美,除了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以外,还在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房屋设计等理念上凸显纳西民居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宏观设计也不与大理古城等量齐观。这儿看不到巍峨绵延的城墙,也看不到高大雄伟的城门,因为古城当初根本就没设置城墙和城门。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征大理国时曾在此驻军,从那开始至清初近五百年,丽江皆是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纳西族的头领姓“木”,如果建了城墙和城门就变成了“困”字,所以古城没有城墙,也没有城门。一时的迷信之举无意间造就了丽江古城绝无仅有的特色,千百年来就这样敞开胸扉吸纳天地日月之精华,以友好宽容之态接收天南地北四方异族的文化精髓,取长补短,渐以形成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纳西文化。
丽江古城背依玉龙雪山,引黑龙潭玉泉水穿城而过,建筑群落鳞次栉比,高低错落,街巷密如蛛网,曲折有致隐隐有王者之气。以“四方街”为中心,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光义街等是古城的四条主要的街道,就像人的动脉,以四条主要干道为脉络向四方幅射延伸,街与街之间,再由小巷道相连,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玉泉水流出的东、中、西三条河道穿绕街道,又分成数股支流奔向大街小巷。这样,蛛网式的街巷主街临河,小巷临渠,门前出入有桥,屋后流淌小溪。楼跨小河,院引活水。石板街路与石板水渠结伴延伸,路与路之间木桥、石桥相连,几米远就是一座小桥。滇西北特有的卷叶柳整齐地成行列地植于街前院后,形成家家溪水绕户,户户垂杨掩门的江南水乡风味。
丽江古城象大理一样闻名遐迩,勾引得世界五色人流纷至沓来。白昼来临,络绎不绝的人群填街塞巷,寻芳觅景;夜阑更深,游人不散,沉迷于流光溢彩的五花石街巷,销魂于红灯迷离的临溪酒家。情侣恋人向隅而坐,在朦胧斑驳的树影中卿卿我我窃窃私语,三五驴友将一天的疲惫洗净在淙淙的流水里,兴致盎然地把酒纵论风花雪夜,还有一些外域人士像是在回味咀嚼白天吸收的佳美景致,临桌而坐,怡然自得,默默消受这世外桃源的恬淡与宁静。潺潺的流水满载闪烁的霓虹流逝而去,大红灯笼将祥瑞弥漫在空气当中,好一幅高原明珠不夜城的绚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