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影响教改进程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简言之,其客观原因主要是教育体制、管理体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束缚或者扭曲了教育的客观规律;社会、家长评判教育的标准还是两眼盯着升学率,即使借助改革已经成名的教育名家名校,社会评判成功的标准依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热议的升学率;高考和社会用人机制的“指挥棒”在主导着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发展方向,教育被附加上太多的社会功利,其“终端”就是社会各种就业选拔的考试,这些考试的局限性就是考察考评书本知识的比例超大;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制约了教育整体发展,某些地区(甚至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信息资源和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更不要说进行教改了。
内在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教师没有具备进行教改的素质和理论业务能力,想教改但是却力不从心,没有应试教育来得顺心和省事,惰性惯性成为教育改革的“绊脚石”,迫不得已进行几次教改实验,一有“风吹草动”就自然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其次,教师很愿意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底线”,因为教育内部评价机制的“硬杠杠”就是各种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数据,教师主观上不会也不能反对教改,但消极作为会消融教改的韧性和长度,直接导致教改的夭折:应试教育成为老师餐盘中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第三,教师生活在经济商品社会,除了崇高的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外,还要为“稻粱谋”,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这些有赖于职称评聘的经济效益,而职称评聘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还是课堂教学成绩和中高考成果,当然包含教学成果的理性思考(论文)。是否进行教改的参照点,就是能够给学生就业提供较好的考试分数,能够取得教育管理者的青睐,获取名誉、经济上的好处,能够赢得家长的满意和社会的肯定。所有这些,都影响或制约了教师参与教改的激情,给素质教育设置了心理的和思想的障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