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祠堂恢宏 巨贾豪绅

(2010-05-20 15:09:07)
标签:

古镇杂谈

游记随笔

山水文化

杂谈

分类: 古镇古城揽胜

                              黄姚古镇游记(6)                         
    黄姚以族居为主要居住形式,衍生的家族祠堂就成为民居中不可忽略的主要成分。繁华的街道里,比邻接壤的楼群内,差不多都有高大庄严的家族祠堂建筑,像是一面宣告领地的旗帜,昭示着家族的存在和凌然不可侵犯的威严。黄姚最初是由黄姓和姚姓两大姓构成的村庄,后来又有商贾大家或名门望族支系陆续在黄姚落脚定居,留下了十几处祠堂。一般地说,这些建筑都恢宏轩昂,气度不凡,是家族承传的图腾,是保留延续和睦族风的载体,是社会细胞组织的表现形式,是诗书耕读文化的积淀内容。至今可以看见祠堂的白壁上(或族谱上),书写着祖辈以来成家立业的德高望重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功勋卓著者,或中举做官有功于社稷者,以及现代进入大学读书的后生,肃穆隆重:整个祠堂就是一部家族的辉煌历史。
    祠堂是维系各个姓氏家族内部个体家庭相互之间关系,强化族权统治的中枢纽带,是同姓宗族进行祭祀祖先、膜拜神佛菩萨,祈求幸福富贵和护佑家族兴旺、儿孙满堂等的活动场所。目前古镇上保留有九大宗祠,分别为莫氏宗祠、叶氏宗祠、黄氏宗祠、吴氏宗祠、梁氏宗祠、劳氏宗祠、林氏宗祠、古氏宗祠和郭氏宗祠等,两外还有两个家祠,即天佑古公祠和仙山祠。祠堂建筑已经脱离其本身作用的藩篱,成为黄姚古镇整体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丰富的祠堂文化传统内涵,深厚的历史宗教文化底蕴,将古镇形象完美的呈现出来。这些宗祠都设有宗祠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机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及每年的祭祀活动。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迁居到黄姚的各大姓人家为了团结一致对外,力求本族人丁兴旺,财业发达,纷纷在古镇建造宗祠。镇内现有各姓氏宗祠十一座,这些宗祠结构规模雄伟壮丽、装饰豪华考究。各宗祠占地面积一般都在四百平方米以上。门前修建有石阶,然后是宽阔的门廊,进入大门,两旁建有厢房,正中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小花园,天井正面是高大宽阔的正座,安放着列代先祖的牌位和祭祀用品。由于当时的建筑工匠都来自湖南,各姓氏宗祠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均采用砖石结构,琉璃构件均采用广东佛山产品,虽历经百年沧桑,现在仍金碧辉煌。
    宗祠中以吴氏宗祠最富文化特色,是镇内的著名景点之一。吴氏宗祠宗祠门前,修着高高的石阶,然后是宽阔的门廊。进入大门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的正面是高大宽阔的正座,安放着列代祖先的牌位和祭祀用品。仔细看这些牌位,放得越高的越显年代久远。红色木牌已经开始脱漆,有种沧桑的感觉。最下面一排右边两个牌位上,名字是用红纸贴上去的。吴家媳妇说,这些是刚故去的人,牌位尚未做好。祠堂的两旁皆有厢房,现在已经被改造成储物室和厨房。它分为前座和后座,中间有一偌大的天井,祠内格外明亮。宗祠墙面绘制了许多山水花鸟和人物壁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由此可见当时民间绘画水平之高超,如今祠内的壁画仍然保存完好。
    抗战时期,广西省艺术馆疏散至黄姚,曾把吴氏宗祠当作课堂,如今宗祠被公布为“广西省艺术馆旧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吴氏宗祠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有岭南建筑的简朴精致,又有中原地区豪宅的气派。不少专家认为,黄姚的文化是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处,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祠堂恢宏 <wbr>巨贾豪绅

    黄姚里的祠堂和商铺街道一起,构成古镇八卦九宫的建筑格局,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符合风水要求的情况下得以有形体的充分表现。祠堂传统的“风水”理论讲求建筑地址的选择要山水聚合,藏风得水,四周有“四灵”,即宅左有流水、谓青龙;右有长道,谓白虎;前有池水,谓朱雀;后靠丘陵高山,谓玄武,此为最佳宅地。祠堂建筑的修筑各自遵循着“风水”说,谨慎选址,如吴氏宗祠,左边姚江水缓缓流过,右边通幽曲径蜿蜒前行,前有一潭碧绿池水,视线开阔,后靠真武秀峰。摈弃“风水”说的迷信成份,建筑的“风水”影响着对周边环境的选择实际为历代人多来对建筑经验的总结,有很多是符合现代建筑的理论的,并包含有一些朴素的自然生态学原理,有很多可供借鉴之处。
    各姓族人对风水的理解不同,选择宝地建祠盖房就各呈异彩,于是,众家祠堂镶嵌在古镇民居群落之中,就有了标志性的图腾。祠堂一般采用上下三间的院落式建筑结构,屋顶为圆形起翘歇山顶,当地人又称“状元帽”或“秀才帽”,以明显区别于百姓民居普遍的硬山顶,使祠堂在一片尖顶直线中更显柔和与醒目。祠堂外貌华丽,庄重威仪,祠堂大门两侧置一对联,昭显祠堂历史渊源,颂扬祠堂子孙后继有人。祠堂的大门都建有宽大的外檐,檐下绘有明清时期建筑流行的彩画,外檐也供族人遮蔽风雨,堆放生产用具和柴草等功用。进门为一木制的照壁,照壁当地人亦称之为“小门”,因其设计外观为一个微缩的门的形状而称之,小门的两旁也张贴对联,平时不打开,只是祭祀时节为了便于族人出入才打开,平日族人一般从照壁右进左出。

祠堂恢宏 <wbr>巨贾豪绅

    一般祠堂两旁立有碑刻,碑刻内容大致为本族渊源、修筑此祠堂的时间、意义、祠堂管理委员会名单、本姓族人的捐款修祠名细等,或是张贴一些本祠堂的家训家规,历次祭祀的照片等,左右两边还设有厢房,便于回来祭祀的族人住宿、或堆放祠堂公产(如祭祀等活动时族人聚餐时所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上三间与下三间相连着一天井,因上下三间房间无窗户等设施,天井用于弥补上下三间房间的日常采光和空气通透的不足。天井中栽花种草植树,树木常绿,飞花更迭,起美化庭院之用,也令这肃穆的祠堂变得生气盎然。与这花木相映成趣的则是楹联了,“有屋必有柱,有柱必有联”,这是古镇的特色之一,上下三间的堂内、堂柱上均贴满了对联,歌颂着本族史上的显赫渊源,祈祷着子孙后代源远流长,鳞次栉比的楹联为祠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必不可少的文字装饰。有许多楹联为新近写成,镇上不少男子无论文化程度如何,均练就了一笔好字,透露出黄姚人崇尚诗书礼乐的文化底蕴。
    黄姚的祠堂带有更多的民间烟火味,没有那么多低哀惨淡的故事和压抑的感觉,像一只充满佛力的神奇之手将族人团结在一起,只是纤秀而温暖地随着袅袅的香火,浅唱低吟着一些岁月里属于祠堂的辉煌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