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本守拙的芦圩古镇(三)

(2010-05-09 21:00:41)
标签:

古镇杂谈

游记随笔

旅游

分类: 古镇古城揽胜

                                   风光不再的科举贡院
    芦圩古镇曾凭借水运便利之机兴盛过,集市商贸繁荣所带来的经济富足,使古镇人有机会思索更重要的事,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将来,舍得花钱让儿孙们读书求学,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这种决定是有前瞻眼光和难能可贵的。这样一来,芦圩的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于是就有了众多科举贡院的诞生,就有了悠久绵长崇教尊礼的民俗传统。更
令人惊奇的是,远离中原王朝的边陲广西,山高路远之僻境的科举贡院,竟然能如此完整地将保存到今天。
    思恩府科试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科考试院。在今天,无论作为旅游景点,还是作为文化遗产,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成为阐释芦圩重教修文的有力论据。当你踏上人杰地灵的芦圩古镇,一种深沉积淀的文化氛围就氤氲在你的周围,仿佛古代先贤的博大胸怀睿智思维至今还在荫庇着子民后生。

    庄严沧桑的思恩府试院为传统砖木结构的中式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前后三进院座,左右两边有包厢。前座和中座之间天井两旁各有一月门通向包厢,前座大门外廊两侧各有一个拱门,中座后廊两边各有一拱门通向走廊。两边包厢走廊有十根圆柱,其余为方柱。从柱头基礅的石刻和房屋的建构形式,都可以看到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
    据史料记载,思恩府试院最初以右江道行署改建,肇造年月已无可考。至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知州宋允升以试院倾圯详请重建。八年(公元1743年)知州阮维章、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知州徐尚忠、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知府梁居震先后补修。之后六十五年,只是在遇岁科考试之前稍作检漏修缮,未作大修,至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知府李彦章率先捐金,武(鸣)、宾(阳)、上(林)、迁(江)四邑士民争出财力,大修扩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世乱而毁于寇。同治四年(公元1862年),知府熊寿山与邑绅陆生兰、蒋承周等筹款重建,规模如旧。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即就科试院创办“思恩府中学堂”,后改为“宾上迁中学”。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改为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即今宾阳中学前身。
    试院职能俱全,分为监考官殿、陪考老师房以及封闭式考生答卷所用的试棚。试棚共有两千四百间,规模宏大;监考官殿立于试棚前面,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居高临下,对试棚考生等情况一目了然。殿的左右设有廊室,每侧九间为考官憩室。陪考老师房在殿的正右方十米开外,各种设施的配套齐全。
    从思恩府试院到底走出多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才,产生多少经天纬地的俊杰君子,不得而知,但是,思恩府试院对芦圩社会的贡献却是光照日月,永存史册。在思恩府试院当年辉煌的时候,“三年两试”以及“科考、岁考”的举办,使大批应试生员熙攘云集于兹,蔚为壮观。试院最初安排试棚就有一千二百间,说来够庞大的了,但随着重视教育之风的兴起,“学而优则仕”的召唤,世人渴望跳跃龙门之心急切,应试生员倍增,试棚原有规模已不能满足应考之所需。知府李彦章于道光六年大举修整扩建,试院占地面积和试棚都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如此宏大的规模,足为广西试院之首。思恩府试院如同耀眼的明星,引领莘莘学子广求安邦治国之良策,积聚满腹经伦文章,将华夏文明播撒在广袤的大地上,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思恩府试院在广西的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可以寻觅到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痕迹。历史风雨如磐,社会动荡起伏,能把科举贡院完整地保存到今天,这个事实的本身,就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思恩府试院,院内古木苍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门青,青砖碧瓦立蓬草,石阶玉柱鸟巢梁,幽深阗迹的院落,更增添了几许肃穆萧落的古韵。星转斗移,试院的辉煌也留在那历史的风云之中,过去森严的考场如今门扉紧闭,雕花的门窗布满岁月的灰尘,当年威武的监考宫殿,像是久待闺阁的佳人淑女,眼巴巴偷窥者外面的世界。天井地面杂草丛生,藤蒿缠树,一棵非常茂盛的榕树根深叶茂,直指苍穹;风摇枝摆,阴翳蔽日,历经百多年的风雨侵袭,依然保持生机勃勃的姿态。宫殿铺地的青砖脚踏的痕迹宛然,森严壁垒的高墙遮挡住外部的视线,好一个科考试院场所!俱往矣,当年科试时那些神情严肃的考官和凝神挥毫的考生的身影,早已黯然定格在历史画卷上,湮灭在风雨飘摇的尘埃之中,无从寻觅。如今身临试院其中,仿佛又回到当年科比大试时的庄重而热烈的场面,殿前神情威严、居高临下伫立的考官,“试棚”里眉头紧锁,冥思苦想的众相考生,汇集成“学而优则仕”的激昂教进行曲。
    芦圩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存留下珍贵的思恩府科试院的古建筑,而且传承下来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古镇书风浓郁、重教好学的精神,至今仍一脉相承。正是那千百年来沉淀的文化底蕴,推重教育代代沿袭不衰的风尚,才形成了芦圩人才辈出的奇异景象,彰显了芦圩古镇这方厚土的人文厚度。

藏本守拙的芦圩古镇(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