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2010-04-28 11:37:01)
标签:

山水游记

随笔杂谈

阳朔旅游

杂谈

分类: 山水园林游记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阳朔系列之八
    金坑方圆十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寨二十余个,坐落在越城岭大山脉之中,四面高山阻隔,这里溪流众多,水源充足,山上植被四季常青。山寨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吊角楼,错落有序的山寨与大山融为一体,古朴清雅,韵味十足。   

    金坑梯田一般都修造在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下,山地越高气温越低,不利于水稻生长。金坑听起来是个富有的地方,但这里脱贫较晚,前些年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口粮都不够。但是这里的自然景色无与伦比,如诗如画。金坑梯田整齐有序,线条丰富多彩,尤以曲线为主,赋于一种音乐般的韵律节奏美,尤其是那些长长的曲线和波浪线,使人联想到这些梯田好像是天上飘落的彩带。金坑梯田还具有象形美,有些小山沿着山体的形状修满了一圈圈的梯田,像层叠的宝塔;有些梯田连片相接,像山鹰展翅;有些梯田就是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等等。金坑梯田有强烈的层次感,远近高低立体质感丰富。

    创造龙胜梯田的瑶族山寨,是十分闭塞的山区,那里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来。虽然这里的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却拥有世外桃源一般绝美的风景,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地方。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黄洛瑶寨背靠龙脊山,面临金江河,位于龙胜城东二十二公里的桑江岸边,全寨大约几十户人家,四百余口人,全部姓潘,全是瑶族(红衣瑶)。身着红衣的红瑶女,走在路上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剪裁得体的红色绣衣,像孔雀开屏一样的百折裙,宽宽的花腰带,宕荡跳动的流苏更象一团团热情奔放的火焰,协调、得体、风雅、时尚,万般风情。红瑶妇女绣花称得上技术高超,手艺精湛,斑烂锦绣的刺绣图案就在她们的脑中手下,山花怒放、并蒂莲花、双飞蝴蝶、双鹿呈祥等,众多的花式却从不见她们描图打样,凭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直接在底布的经纬中飞针走线,勾划游弋,名花奇葩也好,神龙金凤也罢,在她们手中彩色丝线里栩栩而生,那些形象生动的图案仿佛获得了生命力,鲜活形象,令人惊叹。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红瑶姑娘有三件宝:长发、银饰和手绣服装。乌黑修长的秀发用青黑色的土布在额头前盘成高高的发髻,这是她们最为自豪的装饰,而红瑶嫂的长发更是四乡八里远近闻名的,连村口的门墙上也高悬着“中国第一长发村”的广告。红瑶女从十三岁开始蓄发,一生只在16岁成人时剪一次头发,以后至死都蓄发。老辈人都说头发是人的精血,尤其是妇女的头发更是生命的象征。蓄发爱发自然成为红瑶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族规民俗。即便是梳头时不小心落下几根头发,也要细心地检起来妥加珍藏。剪下的头发一般由外婆保存,等姑娘出嫁时,要加在姑娘的长发上盘在头上,作为嫁妆带到婆家。红瑶女的头发中深寓着不少学问,头发的发式里珍藏着瑶家的秘密。待字闺中的少女从来不把头发轻易示人,一块青布把一头乌云包裹得严严实实,据说第一个见到姑娘秀发的必定是她的新郎。结了婚的瑶嫂把长发盘在头上,后结螺结。一块头巾包住发髻,露菱角而不露发髻;一旦做了妈妈就直接把乌黑的头发盘在头顶,而在前额突出发髻,叫作“乌龙盘髻”。

    红瑶女不但发式奇特,头发更是奇长,一般都在1米以上,最长的竟有一米八长。黄洛村就拥有六十多位头发在一米四以上女性,创造了“群体长发之最”的吉尼斯记录。由于头发太长,红瑶姑娘必须到溪水里才能把头发冲洗干净。青山绿水之间,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红瑶女子临溪梳洗,一头乌云如同瀑布倾泻,一首自编的《长发谣》在江边盘旋:“一梳长发黑又亮,梳妆打扮为情郎。二梳长发粗又亮,夫妻恩爱情意长。三梳长发长又亮,父母恩情永不忘。丝丝长发亮堂堂,幸福生活久久长”,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情画呈现在人们眼前,“瑶嫂梳头”也就成了民族风情旅游中的特别节目,据说还到澳门去表演过,一时引起轰动。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大寨寨子不大,四面都被层层的梯田所环绕,一条山溪从山上流下穿村而过。寨子的吊脚楼皆随形就势,沿陡峭的山势依次建筑,从山脚伸展到半山腰。吊角楼的木椽和瓦片都呈现久经风霜的灰黑色,从河沟或山上取回的石块垒筑的外墙班驳陆离,印满墨绿的苍苔,一捆捆一人高的柴火堆在墙脚下,墙上随意挂着串串鲜红的辣椒,威武雄立的公鸡骄傲的站在那里,看着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黄狗在那悠闲的游荡。不远处有头老牛安卧田间,一切都是原始的自然状态,仿佛时间在这里倒流回一百年。看着历经风雨,古老而神秘的木楼,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这里的红瑶族勤劳又善良,一般的生活用品和供给多数是自供自给,自耕的米,自缝的衣服,种菜自供还有喂猪和家畜等,自己酿米酒,晒谷子,辣椒干,香菇,木耳,红薯,糯米,自制的棕榈雨衣,草帽,草鞋,还有许多菜,玉米,黄豆,红豆,绿豆等等,甚至木房子也是自己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起搭建,这种团结友爱的传统一代传一代,无论多麽困难的环境,瑶族都撑着牙根捱过来。山寨里,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和小孩。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露着坦然的微笑,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层峦叠嶂山里,已经是这山的一部分了。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看到这么壮观波澜的梯田,很自然的对瑶族祖先所付出的辛劳血汗感动,层层叠叠无边无尽的梯田,还有蜿蜒而上的石板路,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不由感叹瑶族先民那极富想象力智慧,勤劳的瑶族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开垦出现在的梯田。面前的一片片的梯田,仅仅是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生息的产物罢了,却如一条条撕碎的缎子般软软地铺开去,绵延到天边,壮丽无边。
    龙脊梯田由于地处深山,海拔较高。当地人的生计只能靠山吃山,在一座座大山上开垦出一道道的梯田,用来种水稻和其它农作物。山区海拔高,气候较平原寒冷,所以这里的稻谷是一年一熟。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在这里又一次得到验证,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在这里得以发挥效力,大自然就这样被驯服为和谐相处的伙伴。大自然是慷慨热情的,善良的人们也是知足满意的,他们自给自足,过着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与世无争。这里的瑶人将狗奉为神物,家家户户都养狗,也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就我们一路所见,不过是些家养的黄狗。但是这里的狗也与众不同,给人的感觉都十分温顺,态度也很怡然,一路行来,没有一只狗乱跑乱叫,都静静的守候在树下,像忠实的朋友一样,令人纳罕惊奇。无怪乎壮家人要称呼朋友为“狗肉”,大概狗与人是密切的朋友关系,“朋友”的谐音就是“狗肉”了。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如果你不是浮光掠影地走马观花,如果你能在瑶寨里静下心来融入自然,那你得到的绝不仅是梯田的本身花哨美丽,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
    早上晨雾弥漫,近处的田畴葱绿浓郁,带露挂珠,生机盎然,那些星罗棋布的小田块,生长着各色经济作物,就像是被打碎了的一面镜子,随意地抛洒在四处。远处山峦梯田一片朦胧稀疏的倩影。鸡鸣于野,牛饮在涧,炊烟袅袅,人影幢幢,山郭瑶寨就是这样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太阳出来了,金光下的梯田如披彩虹,薄雾升腾起来,一切景物朗润鲜亮起来。慢慢的,云雾散去,阳光照着田埂上的露珠,瑞气千条,整个梯田都亮亮的,山色渐渐地明媚起来。每一秒钟,似都有全然不同的光和影。那一条条曲线,像一群在嬉戏的龙蛇,妩媚灵动,潇洒恣意;那一条条田间的小路,蜿蜒在跌宕起伏的银白浅黄相间梯田里;那羊肠小道,半遮半掩的飘忽进梯田深处,象一根根丝带,在云雾中飘来荡去;影影绰绰的红衣瑶女在硕大的画盘里播种色彩,清丽婉转的山歌袅袅萦绕在天际,仿佛来自遥远的天庭仙乐,熨帖舒畅,荡气回肠;那一幢幢水光云影拂弄的吊脚楼,被拥在梯田怀抱里,古色古香,像是阗迹无人的神仙宫阙,书写出古旧苍老的生命韵律之歌。炊烟袅袅,飘忽攒聚成缕缕云烟,龙脊梯田在莽莽青山间缥缈沉浮:集壮丽与秀美于一体,融自然与人工于一身。
    夕阳西下,壮观瑰丽的晚霞毫不吝啬的将余辉洒向千山万水,漫山遍野的梯田金碧辉煌。站在田埂上,一缕缕云烟轻柔地从身边飘过,你发现自己也轻盈起来,像是随时可以升腾飞舞,那种感觉,大概就是所谓“不食人间烟火”之境罢。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龙脊梯田带给你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激烈冲击,重要的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一种被大自然的雄奇和人的生存毅力所引起的震撼!这里的崇山峻岭、民族风情,人工雕凿的梯田壮美,带来一种难以言表的激情:高天流云,大地溢彩,青山绽翠,梯田献金,如此佳境,不慕神仙,只愿长做龙胜人。
    雄伟的龙脊梯田,呈现给人类的是壮观美丽,斑斓的色彩和流动的气韵,其实,龙脊梯田的真正意义,是多少年来默默养育着龙脊的山民,慷慨激昂地奏响不屈不挠的生命抗争之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时代画卷。龙脊梯田身上所负载的经济价值比起今天客观拥有的文化文明价值,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是龙脊梯田的幸运,是龙脊人的幸运。
    生活与艺术竟是如此相通。也许,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今天,他们经手开出来的梯田,竟像艺术杰作一样愉悦着游人的感情,使众多的异国和异乡人,用心灵去感应它,欣赏它和品味它。

 

【附录】

    金坑地区民风淳朴,民族和睦。如今走进瑶寨,还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农民主动筑路架桥,不计报酬。人们都敬爱老人,寨上如有红白喜事,凡是同寨鳏寡老人无论亲疏均请赴宴而不收礼物。路遇老人,更是长者先行。在日常生产活动中还保持着背工、帮工方式,即换工,如:哪家起房子劳力不够,寨子上的人们都会主动来帮工,当你有困难需要别人来帮工时,大家也会主动来,这种换工方式,不用付报酬,只负责吃饭就行了。还有互借互助,物不乱取等良好民风均保持得十分完好。 
    这里始终保留着古朴的民族风情。他们最有名的要数“龙脊水酒”了。龙脊水酒是以优质大糯米作原料,运用祖传秘方配制,使用高山泉水酿制而成。水酒风味独具,淡橙色泽,滴而成丝,蘸之粘手,饮时先苦后纯香甜美,沁人肺腑,余味无穷。正是如此,凡到壮家做客,主人必以水酒相待,满满的一碗连着一碗,一巡接着一巡,男斟女劝,女筛男陪,非让你喝过酩酊大醉不可,因而龙脊水酒被称为“有见面倒”,龙脊十三乡被誉为“醉乡”。而这酒就是他们最好接待客人的东西,他们接待客人就用最好的东西,足可见壮乡人的热情好客和广结朋友的开宽心怀。
    红瑶族(瑶族的一个分支)祖籍山东青州,于明代末期迁徙到金坑,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红瑶自己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过去一直是以山歌形式用口头流传的。红瑶人勤劳勇敢、忠厚朴实,待客热情。妇女更为心灵手巧,手工绝活以“织花、挑花、蜡染、制丝”等著称。
    瑶人热情好客,对每一个异乡的游客,好客的瑶嫂们会唱着“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的民谣敬起了油茶,随即,又表演了“长鼓舞”、“花带情”、“婚嫁舞”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节目,长鼓多用燕脂木制成,两端粗,中间细如蜂腰。鼓身绘有花鸟或龙凤图案,两端和腰部系有铜铃。瑶嫂们身着短装,肩挎长鼓,双手击拍,时而轻步悠舞,时而跳跃急转,鼓声咚咚,铃声铛铛,伴随舞姿,时徐时疾,使人眼花缭乱,心神振奋。瑶家的婚嫁礼也别有情趣,新娘的女伴们挽着手,唱着歌,把新郎新娘围在中央,新郎背着新娘左冲右突,冲不出包围圈就进不了洞房,看着新郎那又吃力又着急的样子,女伴们便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放了一马,而全场也跟着爆发出一阵热烈而友好的哄笑声。最后表演的是精彩的压轴戏“瑶女梳妆”。当瑶嫂们放开盘在头上飘逸的秀发时,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惊叹声。瑶嫂的头发不仅特长,而且特多,她们的发辫通常都有三绺,一绺是长在头上的真发,一绺是成人时剪下的发辫,另一绺则是平时梳头掉下来的青丝,虽然每次数量不多,但天长日久的积聚也汇成了粗大的一把。观光客十分艳羡瑶嫂头发的乌黑油亮,光可鉴人,总以为瑶家珍藏着乌发美发的秘方。开口询问,瑶嫂们都笑弯了腰。因为她们使用的“高级洗发水”只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淘米水,发酵,发酸,然后涂在头发上,满头的秀发如同粘上了黑呼呼的泥膏。经过半个来小时的涂抹,然后就到清彻的桑江中漂洗清爽。瑶嫂的讲述是那么平平常常,急于寻找秘方的观光客却傻了眼:淘米水不见得难找,但到哪儿去找桑江这样的碧水清流?

织锦绘彩的龙脊梯田(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