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书虫289
书虫28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599
  • 关注人气:50,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庄游记(之二)

(2010-01-17 15:05:15)
标签:

游记随笔

古镇文化

自然人文

分类: 古镇古城揽胜

                                                 周庄游记(之二)

    贞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周庄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是为贞丰桥。该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如今桥身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斜伸出硕壮枸杞枝,呈现一派萧杀的古意。贞丰桥北西侧,曾开设一家“德记酒店”,与桥接临面对闹市,占据了风水宝地。顾客登楼把酒临风,欣赏窗外波光桥影,观看清水舟楫往来,风光无限,美不胜收。南来北往的游客,你方唱罢我登场,也算是没有导演的戏剧,无休无止长演不衰。这里也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人称“迷楼”。贞丰桥和迷楼现仍保存如初,桥楼相伴,极像相濡以沫的爱人,见证着身边生活的发展变迁。

周庄游记(之二)
    富安桥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也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璧建筑。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后由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成石拱桥,改名富安桥,表达出期望家乡父老暨子孙后代富贵安康的虔诚心愿。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河拔起,呼应耸峙,气势非凡,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璧建筑。石桥东西有阶梯,中间部分为平面,并刻有浮雕图案。桥上铺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现在四侧桥楼保存完好,飞檐朱栏,古色古香,楼内设茶室、餐馆和商店,游人既可歇息,又可赏景,别有情趣。

周庄游记(之二)
    洪福桥是后起之秀,特别是名人政要的光临,使之从众多默默无闻的古桥中脱颖而出。据说早年朱熔基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游览周庄并曾在此桥上走过三遍,随后不长时间就连升三级到了中央,进而成为共和国叱咤风云的国务院总理。因此当地人把它叫做“升官发财桥”。游人到此不免要兴致勃勃的从桥上走一走,沾一沾富贵之气,希冀以后也能生意发财,官运亨通。
    到周庄游玩品味天下第一水乡的景致韵味,你大可不必随旅游团东奔西走,急急忙忙,挂一漏万。你可以象电影或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一样,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女同伴三四人,随意坐在河弯一隅的石桥上,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呼吸着醉人清爽的空气,心情开朗地看着小船儿在河道上荡漾,由远至近或渐行渐远,橹动浆摇,荡出一串涟漪水花。间或有鲜艳的游船在桥墩下的埠头上靠泊,五六个丁香般的女孩叽叽喳喳欢快地从翠柳之间上岸,留下一路笑声:这种感觉分外诗意。或者登上迷楼,浅酌低唱,赋诗清谈,纵论天下,豪爽快哉。再有情致者,可以登上小船,任随小船在河道上漂流。闭着眼睛聆听船娘昆曲般的婉转歌谣。偶尔一睁眼,就可以看见两岸临水楼台的窗户里的梳妆佳人,倩影恍惚。如果是在蓝天白云下,或者是在暮霭余晖里,轻舟荡桨在薄雾轻纱中,那就是在画中游了。可以这样说,周庄丰富的文化是从水上飘起、桥上搭设的,诗人与画家把它吟咏与图画了出来。
    周庄的声名远播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更主要的是它完整保存了原始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民居原貌。古镇呈“井”字型布局,镇上近千户人家,明清建筑就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著名的就有明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所建的‘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张厅;沈万三后裔所建七进五门楼的沈厅;还有叶楚伧故居,当年南社发起人柳亚子与陈去病诗酒叙会的迷楼,以及宋代建筑澄虚道院和有“水中佛国”之称的全福寺等。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竟汇集了如此之多的大文豪与富可敌国的商人,汇集了如此之多的古韵石桥与古典建筑,保存了如此完整的地貌水乡,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不得不承认周庄无愧为“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
    人气很旺的沈厅——沈万三家族的府邸,就位于富安桥东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一百多问房屋,纵深约百余米,占地两千多平方米。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森然的大宅子,果然不同凡响,宽宽的大门,门上的铜环得仰视才能看到。在苏南水乡明清建筑群中,沈厅的风格最为细腻动人,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评说沈厅:“江南庭园多出名手,为清初北方修建宫苑之蓝本。”古宅里掩藏着悠悠岁月,“船从厅中过”的奢华富贵在这青砖铺地的古宅里依稀找到当年的影子。精雅的屋宇与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虽然历经千年风雨而略显苍桑,却没有给人以破败凌乱的感觉。精美玉砌的亭台楼阁、纤巧的雕花门框窗棂、随风摆动的兰花丁香、浓翠欲滴芭蕉,幽亮的楠木家具,甚至壁上悬挂的匾额,都是这座千年古宅的风韵所在。其古香古色的浓重书卷气和飘然弥漫着的名门旺宅的浩然气蕴,都深深地融进天南地北接踵而至的游人心中。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是由沈万三后裔于一九四二年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所建。据清《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言:‘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日:‘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创敬业堂宅,广厦百余椽,良田千亩,逐成一镇巨室。”
    走进沈厅,确是九曲回肠,仿佛进了迷宫。沈厅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为水墙门、河埠,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这部分是江南水乡共有的建筑特点,一般江南人家面水而建的厅堂大都是这样,门脸正对河埠,石阶步步深入到河水之中,亮晶晶的河水缓缓流淌,涤濯洗浣、捣衣淘米都在这儿。石驳岸上挤满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河岸的石缝中伸展出枝枝绿色藤蔓,与岸畔虬枝纵横的老树相映成趣。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以及平时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为生活起居和小姐内眷活动之处。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所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走马楼”。沈家女眷们只能在后三进和楼上活动。现在沈厅两侧厢房新添了铜铸的沈万三的故事,从沈万三当年如何出道、结婚、巧遇当小和尚的朱元璋,到以后如何被朱元璋刁难,直至发配云南都有介绍。在沈厅的一个边厅,挂满了中外名人参观沈厅和周庄的照片和题字,其中有介绍俄罗斯某无手画家当年在周庄写生的照片和建筑大师贝聿铭写下的“周庄是国宝”的题字。
    沈厅廊檐精美,陈设富丽,遗韵精华,触手可得。正厅堂是“松茂堂”,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为两坡硬山式,前后均有廊,并设花格长廊。正中堂额白底黑字,为清末状元张春手书;厅中粗大的梁柱上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凤。朝正堂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雄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下承砖斗拱,两侧垂花莲,刻有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的戏文浮雕。更奇的是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有前、中、远三景,刻艺之精湛,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门楼正中有题写“积厚流光”匾额,四周饰以“红梅迎春”的浮雕,所雕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戏文故事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精巧传神,为苏式砖雕之杰作,可与苏州狮子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各种各样的明清花窗、雕工精细的明清家具,连花园地面的碎石子,铺法都十分讲究。进到天井,迎面一株桂花开得正盛,香气扑鼻,天井地面用小小的细瓦拼出各种花的图案。屋子里各种家具皆是木质,雕花镂空的窗,大圆桌,小圆凳,有许多小格子的摆小玩艺的架子、屏风、雕花大床、床前的踏板等,均为晚清样式,风格浑厚,古色古香,想象着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何等地富丽豪华。厅中有一副对联:能供片石三春兴,不负江湖万里心。那种水墨山水般的石头,镶嵌在桌面椅背上,挂在墙上,使沈厅阴暗封闭的屋子,多少有了点江湖的开阔。虽然只是盆景一般的虚拟效果,但总算有了一点向外看、向远处看的意识,让人有机会出一口气。
    沈厅厅后为大堂楼,名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与前厅建筑风格有所不同,栏杆与窗户制作较为精致。大堂楼里供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沈万三彩塑。沈万三的塑像,手捧金元宝,一派开明士绅的风度。他当年利用航道运输,将江南的丝绸茶叶运往各地,发了大财,富得甚至让朱元璋都嫉妒。朱皇帝元璋修筑南京城墙,沈万三老板出了三分之一的银子,并要求犒劳军队,每人发二两白银(比皇帝朱元璋的犒赏还多了一两)。小小的商人不是官场政客,当然不知道富可敌国的厉害关系,居然比皇帝还阔气,那还了得!于是引得朱元璋大怒,准备杀他,经马皇后及臣僚多方劝谏才免一死,然而治罪处分却不能减免,最终使其倾家荡产,充军发配云南边陲,客死异乡。辉煌鼎盛的沈宅大院经此大难衰落下去,从此风光不再,蒙上了令人恻隐的悲剧色彩。主人公大起大落的悲剧故事更让人浮想联翩,为周庄的小桥流水凭添了一些低沉凝重的气氛。置身于沈厅之中,看到沈万山那欲扬还敛的神态,想此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窘相,心情难以名状。他的一生,其雕塑两旁的那幅楹联:“甲万户起南浔周庄江南聚宝,称三秀居东宅客金陵浜东藏银”倒是其绝好的注脚。
    沈厅值得人回味的不仅是古雅的墙门楼、华丽的厅室,也不仅是梁柱上的精雕细刻与古色古香的家俱摆设,还包括设计巧夺天工的“走马楼”。走马楼环绕厅楼屋宇一周,由过街楼和过间阁组成一个方形的楼间通道。既可通过木格窗俯视厅堂,也可在楼间阁小憩游玩,加上天井中的茂林修竹,可供四季观赏,虽无学堂之雅,但却有豪宅之华。楼上“过街楼”,两边有窄窄滑滑的楼梯上下。
    沈厅阁楼屋顶低矮,幽深古旧。千金小姐的闺房以及丫鬟的居室也都在这阁楼之上。洁净的闺房里除了箱笼桌凳床铺之外,方桌上还放着一架古香古色的瑶琴,旁边还有未完工的刺绣女红。透过历史的烟尘,仿佛可以看见娉婷柔顺沈家小姐孤独的身影,似乎可以听到沈家小姐的燕语莺歌、赋诗吟咏。心底不禁升起了“庭院寂寂深几许”的感慨。虽然她们是富家小姐,但却是足不出户的笼中鸟,每天在这尺幅的天地里描红绣花,针织女红,即使从窗户望去的天空流云,也只有狭小的一片。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也有她们的寂寥彷徨和忧伤,还有重重清规戒律下的凄凉和无奈。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生机盎然和丰富多彩,可她们只有望眼欲穿的期待与期盼,实在太可怜可悲了。
    昔日钟鸣鼎食高朋满座的沈厅,如今人去楼空。望着空旷寂寥的厅堂楼阁,人去物在的伤感油然而生。厅外悠悠千载的河水不分昼夜的流淌,河边青石板台阶泛着淡淡的青光,原先白色的高墙在漫长的萧萧风雨中布上斑驳的苔藓,沐浴在杏花烟雨里泛着青绿的微光,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世态炎凉的残酷无情。沈万三鼎盛时期甲富天下,一掷千金,妻妾成群,热闹非凡;而今游人去后万籁俱寂:真是天壤之别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