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杂说】如何学习管理更有效?

【管理杂说】如何学习管理更有效?
2016.04.15
文∣王家骢
今天与大家聊聊如何学习管理。
世界上的问题类型只有六大类,What(什么)、Why(原因)、{当然还可以再加一个
管理不仅仅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它还包括“经营宗旨、设定目标、组织协调、激励沟通、衡量反馈、管理自己和领导他人”。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是因为管理可以成就人生。
什么时候企业需要加强管理?按照德鲁克的提法,就是当企业创业成功之后它必须将强管理。在哪里做管理?德鲁克说“管理必须在组织内完成”。也就是说脱离了组织这个平台就无管理可谈。谁是管理者?德鲁克说:任何作决策而决策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人都是管理者。管理者不是由职位、权威决定的。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讨论和回答了这六个问题。今天来看一看如何学习和做管理。
德鲁克强调“管理是一种实践”。也就是说管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虽然它包含科学和艺术的成分。实践强调的是行动。尽管德鲁克没有特别指出工匠精神,但是字里行间都有工匠精神的含义。或许德鲁克认为工匠精神在实践中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单独提出。当然这仅仅是我的猜测。
这三者,即科学、艺术、匠心结合在才会产生实践。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
这三者,即科学、艺术、匠心结合在才会产生实践。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
大家可以结合这张图来听我解释如何有效地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必须在科学、艺术和工匠精神中找到平衡。
让我们来看看,当三者失衡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过于强调艺术成分,培养出来的是“自恋型”的管理者,这些人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想法不着边际。整天飘在天上。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强。只想未来,不顾当下。只想创新,忽视生存。
过于强调管理中的科学成分,培养出来的是一群“计算型”的管理者。他们对于所有的事情都要求精确。所有的事情都要量化。他们宁肯百分之百的错,因为那样很精确,却不肯大概其的对,因为大概其太模糊。这些人在管理中不肯原谅任何微小的错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绝对“公平”。
过于强调工匠精神,技巧用的滚瓜烂熟,只是为了技巧而技巧,遇到不同的问题都会往同一个模子里面套。这样的管理者是“只有一把锤子”的管理者。当一个人手里只有一把锤子时,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他们的行为表现是给人或事贴标签,用他的“理论”去解释所有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性格测评,能力素质模型等。要知道人是非常复杂的,事物也是千变万化的,人的潜能也是无限的。
艺术加科学,如果忽视工匠的行动,培养出来的是脱离实际的管理者。他们或者见木不见林,或者见林不见木。
艺术加工匠,缺乏管理体系,培养出来的管理者是无序的管理者。他们或者飘在天上,或者“只管拉车不抬头看路”。或者活在未来,或者活在过去,就是不活在当下。工匠型管理者自己会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兴致,会engage自己,但是不会去engage他人。管理者需要“吸引”他人(engage others)
科学加工匠精神的人是很好的研究人员,这些人既不愿意做管理,也不可能成为管理者。他们没有愿景,更缺乏意愿。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培养管理者必须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中间那个红色的三角。如果一个管理在最里面的三角内,他的格局太小,就会表现的过于机械、呆板。
或许有人问,怎么做才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管理者呢?
我自己认为,我们的培训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做出重大的变革。不如此不足以改变现状。以往那种“打补丁”,“贴膏药”的形式必须改变。管理知识必须成体系,科学、艺术、工匠必须平衡。
明德学堂已经在这方面做尝试。我们推出的课程是EDP
Executive
【管理杂说】今天到此结束。明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德鲁克很少强调领导力,甚至没有写过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