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讨论】东西文化在管理中孰轻孰重?

标签:
军事 |
【微讨论】2015年7月7日明德学堂群内展开了一场微讨论:东西文化在管理中孰轻孰重。一下是本次讨论的记录,供大家参考。
明德学堂王家骢:各位,早上好!谁能破解今天包政老师提出的问题:东西方文化在管理中孰重孰轻?
王丹维:@明德学堂王家骢在哪里提的?
明德学堂王家骢:保国转的文章里自洋务运动以来,人们就没破解过这个命题。
明德学堂王家骢:虽说这似乎是在说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但是在管理中亦是如此。
谈谈我自己对中国式管理或西方式管理的看法。我自己认为将管理分为西方或东方式没有意义。管理就是管理,不分东方或西方。如同物理不分中国或英国一样。万有引力在英国适用,在中国同样适用。物理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管理的基本原理亦是如此。关键在于如何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有根基?
明德学堂王家骢:要想将东西方的东西在管理中结合,首先要看管理的内容是什么。管理的内容包括两大范畴管人,理事,也有人说理人,管事。无论如何排序,管理的内容是人和事。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看人,如何做事是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东西方文化在管理中可以结合的基础。
明德学堂王家骢:做事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必然依靠理智。西方文化中的逻辑思维,科学分析是我们中国人欠缺的能力,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然而西方人对于人性的理解,也就是他们的心理学却落后于东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视人为一个整体,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割裂的。但是西方直到50年代之前,是将人看作物质的。这也是他们的管理后来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王丹维:@明德学堂王家骢继续
王丹维:期待中…
明德学堂王家骢:德鲁克的心理学更接近中国人的心理学。他说“雇一个帮手,来的却是整个的人”,他是将人看成精神和物质的。
陈玉婉:中国的管理意识也是极早的。《史记》《货殖列传》:“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说的就是管理。管理者对于民众,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是与百姓争利。
明德学堂王家骢:人是非理智的,有人说是非理性的。非理智或非理性的人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科学的方法做不到,只好借鉴心理学,心理学属于人文学科,不属于自然科学。最近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其本质是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的基础,也是马斯洛,德鲁克的心理学基础。
明德学堂王家骢:找到了德鲁克的管理心理学基础,就找到将他的管理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学习德鲁克也就不难,使用会更得心应手。
夏子帆:今天无法记录,好话题
夏子帆:我坐车回老家
明德学堂王家骢:归纳一下,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但是都属于人类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博采众长,为己所用。也就是说评价一个方法,要从它是否可以解决问题着眼,而不是从价值观的角度评判。曾经有人问德鲁克,自己手下的一个年轻人是不是“good”,德鲁克反问到“good for what?”。在问一个文化是否“good”时,我们也要问“good for what?”
明德学堂王家骢:@夏子帆,没关系,等一下我来整理好了
夏子帆好
明德学堂王家骢:回到我们一开始的话题上来,管理要采取什么方式?东方的?西方的?我自己认为,只是采取某一个方式都有失偏颇。最好是二者结合,取长补短。
明德学堂王家骢:再来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东西方管理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关。我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却忘记了人实在是活在一分为三的世界。一分为二的思维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敌即友。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一种对抗性思维。世界上很多矛盾都是源于绝对化思维,国家之间的战争,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宗教之间的厮杀等等都是源于这种思维。而一分为三思维可以化解很多矛盾。一分为三是这样想问题的。非黑非白,可能是灰;非对非错,可能有趣;非敌非友,可能合作。
明德学堂王家骢:最后贴一张我爷爷写的字符,或许可以帮助大家在今后的管理中不惑。
。
结束语:管理不分国界。德鲁克也认为无论是什么体制下的企业都需要管理。虽然企业的目标有所区别,但是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功能是一样的。管理起源于西方,但是不仅限于西方。一个好的管理必须与本土文化,本国的价值观结合才能落地结果。佛教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之前只是在中国的佛教,在与儒家、道家思想结合之后,佛教成为中国的佛教,才被广大百姓所接受。西方的管理思想必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管理这一舶来品才能在中国落地。否则管理只是在中国的西方管理,而不能成为中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