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80/20》
(2013-07-30 08:37:08)读《80/20》
(2013.07.30)
80/2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将这一法则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管理者发现80%的订单来源于20%的客户,80%的利润来自20%的产品,80%的销售额,由20%的员工创造,80%的管理问题来自20%的员工群体。商店的店主也发现,店里80%的货物一个月卖不出去多少,但是有20%的商品却要周转好几次。在店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尽可能地找到那些20%的商品。便利店,如7/11,就找到这些产品的组合。
80/20法则无处不在。稍微心细的人可以发现80%的交通堵塞来自20%的路段(当然北京的堵车除外)。一个人在家里,80%的活动范围是房间的20%面积之内,她所穿的服装80%集中在20%的收藏。
80/20法则是社会事件的正态分布,与自然事件的正态分布完全不同。自然事件的发生是一比一的对等,如抛一百次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几率是50:50。社会事件的发生,如销售额与利润的比,却是80:20。当然,不完全是80:20,也可能是70:30或65:35。总之不是对等分布。
80/20法则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意识到,在社会活动中,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社会活动的结果不是“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而是一分耕耘,可以获得5分、6分甚至7分、8分的收获。这一法则提醒人们不仅仅要努力地工作,而是要更聪明地工作。
80/20法则的出现,导致人们开始追求效率。当然最早的提高劳动效率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而帕累托法则为提高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事物都会“过犹不及”,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了效能,反而造成急功近利的行为泛滥成灾。
80/20法则还告诉人们,在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平均或平等。企业中的利益分配也是如此。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铁一般的社会定律。他们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制造所谓的公平,尽可能将员工的收拉平,人为地、生硬地制造一种“和谐”假象。这种所谓的“公平主义”,严重地打击了优秀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如果管理者真正理解了80/20法则,他们就会像巴菲特那样奖励优秀员工。巴菲特说“我没有理由用公司整体的业绩去惩罚优秀的销售人员。如果他们的业绩超出公司平均水平,他们就应该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报酬。”中国的很多企业,恰恰相反,用平均盈利来计算优秀员工的回报。这种做法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热情。平均主义,或大锅饭曾经毁掉过大批的国企,如果这种平均主义不根除,那么它还会毁掉现在的国企、民企甚至在中国的外企。我们承受不了再次的切肤之痛。
运用好80/20法则,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选择。在资源有限或匮乏的现实中,企业与个人都被迫要做出选择。如何选择?使用80/20法则,就是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要抓大放小,分清轻重缓急。管理者可以结合《七个习惯》中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来做选择。
80/20作为一种社会事件正态分布的法则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我在这里呼吁所有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乃至政治家接受这一事实,然后再来研究如何做到公正与平等。现在追求的平均主义对社会危害之大,容我在下一篇文章中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