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创新》与“源”管理

(2012-09-01 08:13:48)
标签:

杂谈

《源创新》与 “源”管理

 

2012.09.01

 

在【再论《源创新》】一文中,我曾经提到“与其说源创新是一种创新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改变心智模式是做好“源创新”的重要基础。所谓心智模式就是人们多年来固有的知识,信念或经验所形成的成见。改变心智模式并不改变现实,但是却会改变对事物的理解并能够赋予同一事物以新的意义。

 

我自己认为中国的企业除了在创新上要有新的思维模式之外,在管理上更应该如此。我从谢德荪教授的书中“偷”一页,把“源创新”的理念引入到“源管理”。

 

源创新是从源头上做好创新。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从源头上做好管理。只有企业彻底从源头思考创新的问题,才能够做好源创新,才能够真正的创新,否则创新只能停留在“流创新”的地位。管理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够从源头思考管理的问题,管理也只是停滞在“流管理”的水平。

 

源创新不仅仅问“如何”(how),更要问“为什么”(why)和“什么”(what)。源管理也是多问“为什么”。

 

企业因该如何做好“源管理”?改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改变是做好“源管理”的基础。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企业的商业理论。所谓商业理论就是企业对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社会所做出的假设。在 中国大部分商业理论都需要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

例如,对企业组织架构的假设。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组织架构仍然停留在“机械式架构”的思维中。这种假设导致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好比一架机器,只要用控制论就可以做好管理。其实这种机械式的管理思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结束了。按照德鲁克的说法,这种转变是由于原子弹爆炸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带来的。人们意识到,现代生产已经进入了知识生产。知识生产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管理。而那种军事化管理,即机械式的“指令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的需要。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开始让人们重新思考组织架构模式。组织不是一部机器,而更像一个生态系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小说《寂静的春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虽然这种思维先从环保意识开始的,但是很快就被企业的管理者接受并采纳。生态系统思维也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一直倡导的思维模式。 他甚至称自己为“社会生态者”。

 

源管理要求人们改变的第二种心智是对人的假设。

 

现代企业管理者经常抱怨“员工队伍不好带”。但是,为什么员工队伍不好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员工队伍不好带?是员工发生了变化还是我们对人的假设不能适应新的现实?

 

两千多年来,西方一直认为人是一种“经济动物”,只要有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达到激励他人的作用。而在现时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管理者抱怨:工资已经不能吸引或者留住员工。假设已经与现实发生冲突。

 

人类并没有发生变异,而是我们对人的认知在一开始的时候出现了偏差。现在是修改认知偏差的时候而不是改造员工。人类进化在5000年前就已经基本停止了,任何人类再造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创新并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传统的,古老的思想也许更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新问题。

 

要想了解人性的本然,也许我们应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上来。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不是 “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所谓中庸就是证明,执两而用中。西方的有“智”之士,已经开始向中国的“一分为三”方式回归,他们中间有德鲁克,彼得·圣吉,吉姆·柯林斯,斯提芬·科维等。他们都在强调“和” 的力量(The power of AND)。

显而易见,源管理并不是什么新的发明,更不是新工具,只是一种新认知。只要我们肯努力认识事物,仔细思考问题的本质,就可以做好源管理。

 

以上是我对“源管理”的一些粗略的想法,不是很成熟,更不系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共同走向“源管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