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07月09日

(2012-07-09 10:13:34)
标签:

杂谈

2012.07.07 《源创新》

 

我希望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推荐一本新书,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谢德荪教授的最新著作《源创新》

人类生活在一个永远不断变化的世界。用西方的话来形容就是“变化是唯一的永恒”,佛家称之为“无常”。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都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

企业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社会的创造者,它既改变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改造。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创新,然而如何创新对企业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为了指导企业的创新,专家学者们提出各式各样的创新理论,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些创新理论为企业发展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于是人们不断地重复使用这一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创新理论成了制约企业创新的因素。在当今的社会企业最需要的是全新的创新理论。

斯坦福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谢德荪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理论:源创新。所谓源创新,就是从源头上创新,从产业链或供应链的源头做与众不同的事情。

以往的创新理论都是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思考创新的机会,谢教授称之为“流创新”。流创新试图以产品或市场某个环节的差异话来实现竞争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竞争和垄断。源创新的思路完全不同,它的指导思想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不是独赢而是共赢。而这种思维模式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合而不同。

源创新是要做正确的事,流创新是正确地做事。源创新是从提高产业或企业的效能开始,流创新是从提高产业或企业的效率开始。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特别是制造型企业,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式增加利润空间已经极为有限。他们只有突破以往的思维,创造新的商机才能够继续发展。

源创新与“蓝海战略有所不同。蓝海战略的思维是”赢家通吃“的思维。它更希冀突破”红海“,脱离现有的环境。而企业脱离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说”蓝海战略“是出世的思维”,源创新则是“入世的思维“。它不强调脱离现有的环境,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例如,从垄断到共赢,从竞争到合作)来创造一个平台。与大家一起共同生存。谢德荪教授在书中用翔实的案例为大家充分解释了什么是源创新。由于篇幅有限,恕不在这里重述。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做源创新,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做好源创新。做好源创新需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人


我曾经问过谢教授,在中国推动源创新最大的困难在哪里?他回答说:人。
源创新给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要求企业拥有正真的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宽阔的胸怀。做源创新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或使命感。视野不高,心胸狭窄的人是做不到源创新的。未来的企业培训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2)平台


源创新的的中心思想是要扶持中小企业,而不是打压或排挤。大型企业最适合做源创新,因为它很容易建立一个产业链的平台。比如说,一家化工原料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延伸,为中小企业服务,将中小企业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其实中小企业很难成为大型企业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

建立平台一定要突破垄断的思维。如果希望通过垄断而控制市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在书中,谢教授举了索尼的案例。上个世纪80年代,索尼beta录像机占有了美国录像机市场80%的份额。几乎可以说是垄断了市场。索尼依靠自己品牌、资金、技术的实力试图控制下游市场。他们以强硬的态度与影视制造商谈判,并希冀自己的实力压低供应商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利润空间,结果被其他企业用VHS标准和与下游商家合作的方式击败。

3)资金


源创新在一开始的时候很难被一般人理解。做源创新的风险巨大。一般的风险投资家都是做流创新,他们的眼光与视野很难达到勇于做源创新人的水平。如果做源创新的企业家在一开始对困难估计不足,前期的资金准备不够充分,很有可能因为资金断链而功亏一篑。

任何一个新的创新模式出现之后都需要经过市场实践的检验。源创新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它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经过研读这本书,我认为源创新不仅仅适合中国的国情,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中国哲学思想而提出来的理论。它是基于中国文化而提出来的创新理论。我相信它对中国企业的创新一定会有极大的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