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守脑如玉
(2018-01-24 11:06:15)
标签:
转载 |
《守脑如玉》
●周霄山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何为“不受人惑的人”?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胡适先生的话,更适合用于这个时代。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守脑如玉”。
我感觉,其实“不受人惑的人”,就是感悟层次很高的人。人的感悟层次决定了其看待事物的能力,其通常表现于人身上的定力。例如,如果有人一听到一种与他相左的意见就发怒的话,这就表明他的感悟层次还较低,他就会下意识地感觉到他的那种看法并没有充分的理由。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时,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观念并没有充分证据。所以,在未充分了解事实前不要匆忙下结论。
还有,感悟层次较低的人通常会轻易被感动、被激怒、被吓唬、被诱导等等。因为,许多事物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就会观察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如果能换一个立场和角度来看,就完全变成了另一回事了。所以,不要粗暴地去表达一个观点,也不要冲动地亮出自己的态度。而是要缓一缓,冷静一下,换一个立场和角度来再看看。如果仍然还看不清楚的话,就应该暂时放一放,即空出一定的心理距离。
所谓心理距离,就是感悟层次较低的人为了改善自己的思考所能采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心理距离有多种形式:时间上的距离(未来和过去);空间上的距离(我们距离某物的物理远近);社会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他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假设,或者说与现实的距离(事情可能会如何发生)。但不管是哪种,所有这些距离都有某些共同点:它们都要求我们超越自己脑海中的此时此刻。它们都要求我们后退一步,尽可能地保持我们的头脑清醒。
因为,我们在心理距离上走得越远,我们的视野就会越整体全面。而我们越远离我们自己原有的观点,我们能够考虑的范围就越广泛。这就会使我们重新比较正确地看待事物了。心理距离迫使我们进行安静的深思,能够改善我们的情绪化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就会尽可能像感悟层次较高对事物能远观和俯视的人那样更为正确地看待事物。
现代网络生活给了我们看待事物的宽度,但却失去了看待事物的深度,使我们过多肤浅地关注各种各样的所谓权威专家说法、大众流行观点与世俗习惯偏见等等。从而使我们的思维认识判断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通常,即使是感悟层次较低的个体大多也是聪明的、理性的、冷静的,但一旦陷入群体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就容易变得迷信、盲从、愚蠢、甚至暴力。聪明的个体陷入群体就容易变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感悟层次较低的人只有尽可能地“守脑如玉”,才不会犯下“平庸盲从之恶”。“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我们只有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感悟层次才能真正成为独立深思或不受人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