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是潘金莲:一个真正高级的故事

(2016-11-17 21:41:42)
标签:

杂谈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值得一说。

不说方圆画幅,不说表现手法,这些形式上的好处我不懂。只说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是值得专门为之写篇文章的,很高级。高级的意思就是,你看过之后,觉得人物和情节都很简单,但就是没法一句话把它们说清楚。

硬要概括的话,只能说:一个女人为自己讨公道。

没看过的人,听了这句话,想象不出是什么故事,或者自以为想象出来了,方向完全不对。讨公道是因为被人为难了吗?到底是谁在为难她?

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想半天:也没有人在为难她。

没看过的更糊涂了:那她讨个什么公道?

也不好回答。只能说:这个女人认为有人在为难她。

那么,是这个女人本身的问题啰?

也不对,这个女人没什么问题。

你可能有点明白了:所以这里是有什么误会吗?

不对,没有误会。每个人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就让人崩溃了: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对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一问,能把看过的人给问住。

挺简单一件事,越琢磨越不对。这个故事就这么有意思。想用一句话把情节介绍清楚,说完一想,不对,没说清。再说十句,也还是说不清。


放心,这篇文章没有剧透,其实这电影也不能剧透。

我们不喜欢剧透,是害怕看电影时没有了惊喜。观众都喜欢跟剧中人物同时走入剧情,说是同时,多少还会带一点旁观者清的上帝视角,俯视人间悲喜,心中盘算着正确方向。屏幕上的人物看不到的,观众看得到,最后顺理成章拼出事物的全貌。有时一拍大腿:“唉,他要是这么办就对了!”

真正高级的故事,不给观众这种快感。上帝视角固然是上帝视角,带着你把整件事看全,看透了,回家之后可以复盘,反复琢磨,但还是不知道“正确方向”在哪。比如我常推荐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假如你想帮松子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生活,你以上帝的角色参与到故事中,你还是会发现没有入手的方向。你是可以改变那些偶然事件的几率,但整体上这个人还会一路滑向深渊,没有太大的改变余地。要变,除非改变这个人的个性。但那样就不是松子了。

而潘金莲这个故事,比《松子》还要技高一筹。它的困境甚至都不由人物个性来决定,而是通过多方势力的角力达到平衡。它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是合到一起,反而使每个人都陷于不利。一旦这个故事开始运转,哪怕你作为上帝,可以改变人物的个性与环境,只要他们相互的逻辑关系不变,还是没办法改变故事的走向

我偏爱的故事都有这种黑色幽默式的宿命论色彩,既庄严,又荒诞。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常常想到瓦茨拉维克的《改变》。那本书里充满了这种“越变,越不变”的困局。我记得一个故事是,有一个年轻人出于爱慕,绑架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他想向女孩求爱,却发现他已经无论如何无法相信女孩真心爱她。女孩用尽一切办法说服年轻人释放自己,但年轻人清楚自己一旦那么做,就会因为犯罪而被捕(尽管女孩一再保证自己会既往不咎)。于是困境出现了:女孩声称爱上了年轻人,而年轻人相信对方只是为了获得自由才说出这样的违心之言。女孩无法获得自由,年轻人无法获得女孩的爱。两个人永远不能从现状中解脱。

对这种死循环,上帝视角也没有解决方案。 


不信?看电影时,仔细想一想。

从主角到配角,剧中十几二十个角色,你把自己放到随便哪个人的位置上,只要你想“解决问题”,你能想到比剧中人物更管用的做法么

偏偏就是这么多人“解决问题”的努力,却维持了问题的循环。

像一个所有人共同画下,又困住了所有人的怪圈。就连被看作肇端的女主角本人,也在这个圈里身不由己。她也试图停下,却又被推着向前。

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如果大家都不想着“怎么办”,问题也就没有了。

我从一本书上看来了一个“淤青”的比方。它说,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在永恒变化的。很多问题不需要特意做什么,自然就会变好。一辆车被撞了一块,如果你不修理,过上十年八年,凹痕仍然存在。但一个人被撞了一块淤青,不去管它,过上十天八天,就慢慢消失了。系统有自愈的能力。

一个人始终挂着一块淤青,和一辆车始终有一块凹痕的性质不同。后者说明没有人对这辆车做什么(送去修理),前者只能说明,这个人接二连三地让自己撞到同一个部位。一个生态系统要维持看上去的“不变”,是必须做点什么的。就像一个人的头发长度看上去不变,这个人一定要定期理发。

所以,当一个问题在系统中反复出现时,比起“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也许更值得思考的是:“谁做了什么,才使得这个问题持续存在?

诡异的是,每个人做的事,还都是自以为在“解决问题”的努力。

更诡异的是,即使每个人知道,只要自己什么都不做,问题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人仍然没办法“什么都不做”。


这些说法也许太抽象了,这个电影正好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案例。

不要只当成故事。同样的困境重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不过被包装为一些更隐蔽的形式,或者把责任推给了一些更显而易见的“坏人”。每个人恐怕都做过类似的事:一边在解决问题,一边也在维持问题的继续。对家庭治疗理论有了解的读者,可能已经忍不住想喊了:说的不就是家庭吗

没错,这个故事可以当做家庭治疗的教科书。

很多人习惯于把“问题”跟“人”绑在一起。出了问题,首先想是“谁”有问题。所以在一个系统中,我们倾向于定义一个有病的人,这个人需要接受矫正。也许有人看完这个故事,会得出结论是女人有病。

看到病,只是看到问题的一方面。也会有人反对,认为问题出在“正常人”身上。是他们塑造了“病人”,让人不得不病。就像孩子生病,需要检讨的是他们的父母。——这种看法,在今天尤其大行其道。

但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它比前一种看法高明不到哪去。不过是把替罪羊从一些人变成了另一些人,从“有病的孩子”变成了“糟糕的父母”

冯小刚和刘震云的厉害之处,是同时看到两部分真相。看到两种看法都对,也都不对。——看到第一种看法不对,不难;能看到第二种看法也不对,这才是难能可贵。在这个故事里,扮演“父母”角色的那些人,既不蠢,也不坏。他们对问题认识很清楚,对责任也不逃避,并且在充分努力地解决问题。

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或者说,正因如此,问题才得以持续存在。

家庭治疗就是这样一门关注互动的学问。这个电影也是一个关注互动的故事。找不出一个“坏人”,这让人很焦虑。但这才是大多数时候的真相。

所以说,《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真正高级的故事。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人,同时也不提供问题的解法。如果非要定义问题的话,出问题的是系统本身。一个女人活得好好的,遭遇变故,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离开,曾经的生活意义都失去了,又能怎么办呢?她要么只能孤零零地活下去,要么创造一个“问题”陪着自己。如果有一天连问题都没有了,这个女人的生命又能剩下什么呢?看到最后的结局,会有一点唏嘘。

命运的大悲喜,由不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