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问:
我跟我女朋友恋爱三年,同居一年。双方父母都见过了,总体感觉都不错。但我们该怎么样判断是不是到了可以结婚的程度呢?因为听说过很多结婚以后才发现不合适的例子,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导致离婚,害人害己。不想重蹈覆辙,有哪些办法可以提前预防这种情况?双方的三观适不适合长期婚姻,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判断?请李先生指点一下。如果有这方面的书,也麻烦推荐一两本给我读。还有,关于求婚我也有点困惑。男方该如何选择时机呢?事先不需要沟通一下?因为她并没有表达过这方面的意向,我怕表错情。
答:
我猜测你进行这些思考,你女朋友是不知情的。你想把你的婚姻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哪些方法可以使它更安全,更高效,更顺利?这个研究团队其实只有你一个人。
这些思考能不能出成果?我表示谨慎的悲观。简单地回答你的问题吧:1,没有确定的办法可以预防“结婚后又离婚”;2,也没有确定的办法可以预防求婚不“表错情”。
要推荐书的话,这方面的书太多了。可以说所有跟婚姻爱情人际沟通有关的书都可以是你的读本。有靠谱的,有不大靠谱的;有乐观的,有悲观的;有教你这样的,也有教你那样的。但你看完这些书又能怎么样呢?你的目标并不只是读书,你是想通过理性的计算来“预防”负面的结果,达到万无一失的目的。你在用脑子谈恋爱,也想用脑子结婚。
就让我们用脑子想一下吧:假设我这里有一套量表,可以精确地测量出你们“三观”不合的指标,结果是严重不合,你们的十年离婚率高达70%(社会科学里,这精确度已经很高了)。面对这样的结果你要怎么办?马上结婚是不可能了,只能是要么分手,要么先把三观调整好再结婚。但是这两种选择本质上说的是同一件事情:我们的生活经验应当臣服于理性。理性足以指使我们分手,或者强迫我们修改各自的三观。——强扭的瓜不甜,强迫改变的三观倒能奏效?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婚姻是可控的,三观是可控的,爱情(如果有的话)是可控的,你女朋友无疑也是可控的,就连你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理性支配下的玩具。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焦虑障碍。患者会担心一些可能性:飞机失事怎么办?得病怎么办?发生意外怎么办?被人看不起怎么办?……不能说这些担心全无必要。但是这些担心妨碍了正常生活,以至于不敢坐飞机,不敢出门,不敢跟人讲话,未免得不偿失。每一次上飞机的时候,都必须承认,这趟旅程存在着极其微小(强调:极其微小)的风险,是我们再怎么提前计算也无法消除的。我们不得不承担这种风险,是因为这种交通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便利。你不能只想要便利,却拒绝风险。对万无一失的追求,有时会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用脑子当然是好事,但是思考不能完全地替代行动,否则,就成了飘在半空的幻想。像三观合不合这样的事,光用脑子想是没有结论的,只有试一试才会知道。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和我老婆一个来自南方,吃惯米饭;一个来自北方,吃惯面食。这当然不是什么三观差异,但它毕竟是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矛盾。这个矛盾对我们的婚姻有何影响?再怎么思考,也不如我吃上几天面条,她吃上几天米饭来得简单清楚。你和你女朋友的婚前同居,根本目的想必也是作为婚姻生活的预演,尝试检验你们两个人相处起来的方方面面。发现了问题,再处理问题。这比空想好得多。我不知道这一年的同居生活给了你怎样的经验?如果有冲突,冲突来自哪里?是否可以从冲突入手,了解你们“三观”或其它方面的潜在矛盾?如果没有冲突,为什么没有?是“三观”出奇地一致,还是你们有某些特别的解决机制?这些机制是好是坏?这都是你亲身尝试出的经验,远比在网上问一个陌生人,看几本书靠谱得多。
求婚也是一样。求婚之前如果已经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就不叫求婚了,叫走过场。求婚就是有被拒的可能。被拒了虽然难过,起码清楚了你女朋友现在的意愿,就不至于再胡思乱想。人生中很多事都是如此:没法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要做,否则就只能一辈子蹉跎下去。思考有没有必要呢?也有,但是差不多就行了,不必钻牛角尖。至于说,思考到什么程度才算差不多?是60%,70%,还是99%?——我建议不要再追问下去,否则,又钻进了一个新的牛角尖。
前一篇:对立的平衡
后一篇:发明一个概念,再用它去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