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继续说翻译造成的CBT的可移植性问题。仍然是拿J. Beck的书举例子。
第96页:
T: (前略)...Do you
remember when you were telling me that you knew you should go to
the library last night but you didn't feel like going?
P: Yeah.
T: Actually, my guess
is that you had a thought like, "I don't want to go," or "I don't
feel like going." Is that right?
P: Yeah, I thought,
"I don't feel like going."
T: What emotion wet
along with the thought, " I don't feel like going"?
P: I was a little
anxious, I guess.
我们来看翟译本对这段的翻译,在第106-107页:
T:……您还记得您刚才对我说过,昨晚您应该上图书馆但您不想去?
P:是的。
T:实际上我的猜想是您产生了一个思维“我不想去”或“我不爱去”,是吗?
P:是的,(我想是,“我不爱去”吧【此句译本上没有,应是漏译】)。
T:当想到“我不爱去”时您的情绪怎样?
P:我想我有点焦虑。
从中文翻译来看,即便不考虑语言生硬的问题,也还是让人抓不住这段对话的重点。昨晚您不想去,我猜……是您产生了一个思维:“我不爱去”??——这不废话吗!人原话说的不就是这意思吗!您说您有一双眼睛,我猜……是您其实有两只眼睛??面对这么没头脑的提问,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接了……
实际意思呢?从英文来看,很明显治疗师是在暗暗帮来访者纠正“feel like”的用法。feel
like用来表达身体感觉,而治疗师的意思在说,其实这不是你身体的感觉,只是你冒出的一个想法。你说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而我说其实啊,我觉得你意思是说,你只是冒出来“想法”:“累得不会再爱了”,对不对?来访者说对对,是想法,不是感觉。那么追问:这个想法出来,同时一块带出的感觉是?——这轻描淡写的一问一追,就帮来访者区分开“想法”与“感觉”两个概念,同行们都知道,这是CBT中颇关键的一环。
英文中目的如此明确的一段对话,翻成中文却十分含糊,是因为一开始 feel
like翻译成了“想”。这似乎也不能算翻错,因为“想”这个词,确实也有“愿意”,“喜欢”,“有感觉”的含义,用于形容来访者感受,倒也还算合适。可是这样一来,跟had
a
thought就彻底混淆了,所以治疗师第二句话“产生了一个思维:我不想去”,只能算是复述,顿时就让来访者对问题的重点失去了把握。而为了形成区别,后面的feel
like又翻译成了“不爱”!这就更困惑了,你到底想问什么?不懂!——我也仔细想过,如果让我来翻,是否能翻译得明白些?既能简洁自然,又能精准地传达出治疗师不动声色所施展的技巧?——答案暂且是否定的。因为治疗师真正的用意其实隐藏在他的用词之后。而中文之中,虽然能对应“feel
like”和“have a
thought”的词不少,却总嫌不能淋漓尽致地指示出双方攻防的焦点之所在。原本一番对话是十分紧凑和紧张的,治疗师每个词都敲在鼓点上。Feel
like? No! Just a thought! Emotion went along with the
thought!没有一句废话,组合出拳,一举成擒。而不想啦,不爱啦,思维啦,情绪啦的中文,不免再而衰,三而竭地把劲泄掉了。
实际治疗中,我大概会问来访者:“你是不能去呢?还是你心里想:不去算了?”这句话乍一看和原文出入甚大,但是深挖起来,似乎反倒更贴近治疗师的潜台词。来访者的说法“I
don't feel like
going”里,其实隐约带有一种被动的,撒娇的姿态:“人家身上没有感觉,不行哦”。而治疗师那句看似懒洋洋的改写:“You had a
thought”则态度温和,却毫不退让地,指出:“身上没感觉个屁,明明是脑子里面想偷懒。”——feel
like到一种感觉,像是个讨厌的不请自来的客人,自己没法控制,而had a
thought,你就不能赖到别人身上,须得敢作敢当,承担起改变的责任来——这一层无形的交锋,原封不动的翻译就只能失掉了。
有的治疗师学了中文译本(或者学的是英文,却在脑中直接生成了翻译),同样的话搬到中国来访者这里,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可能就有这样的因素。而我上一段的问话,固然我觉得是更贴切这意思了,却完全改变了整个对话,作翻译实在要不得。两种语言要生成相似的潜台词,所需的句子完全不同,无奈。
或曰:您把句子掰得这么碎来分析,累不累呐?这些话写在纸上,可以被你翻来揉去地琢磨,听在耳中那还不是听过就忘么?谁还能听得那么细啊?对此我的想法是:写在纸上的分析,固然是费劲的,听在耳中却不然。句子听过是忘了,潜台词里的信息,却被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是屡被证明的一种现象,不可小觑。越是平淡无奇的话,往往越隐藏着巨大的效果。这也许就是我们看国外的治疗师做治疗,常有举重若轻之效,我们自己模仿却总是不得其法的原因。不多下一点笨功夫,不足以把别人的玩意拿过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仍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