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京参加培训。其中讲到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老师提供案例督导,而连续两天的学员(都是精神科医生)报上案例,以为是强迫症,最后却是完全不同的诊断。可见心理障碍的误诊率有多高。
1,强迫症(恐惧污染型)和疑病症:
强迫症患者担心可能得病,疑病症患者怀疑已经得病。疑病症患者还有反复求医行为。
2,强迫症(活动限制型)和场所恐怖:
强迫症患者担心在某场所可能被污染得病(有长远影响),场所恐怖患者担心心脏病或惊恐发作。
3,强迫思维(obsession)和反刍思维(rumination):
反刍思维——我还是喜欢翻译为“过度思虑”——通常是不断重复与现实有一定相关的问题,例如,我到底该读研还是该工作?想来想去。强迫思维则是那几种特定的思维,很怪异很僵化的……
脑子里出现重复的想法,不愉快,又控制不住要想,凭这种情况决不能诊断为强迫症。社交焦虑的人也可以控制不住地想自己有没有说错话;抑郁的人也可以控制不住地想自己好失败怎么这么失败,被欺负的小朋友也可以控制不住地想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他……这些都可能被误诊,请同行们引以为鉴。
PS:一般来说搞精神科的同行会觉得诊断比较重要,搞心理治疗的则会觉得诊断“没什么用”,好像不管诊断成什么,都不影响我们的治疗计划。——后面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和危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