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流派的治疗师?
(2010-11-18 22:19:12)
标签:
心理治疗流派杂谈 |
分类: 技术 |
现在只要听到治疗师介绍自己是“整合”的,“博采众家”,“跨流派”的,我就怕了……
前几天,一位认知行为治疗的教授讲,流派这个东西,其实你选什么都无所谓,但是你必须做个选择。
举双手双脚也不足以表达我对这段话的赞同。真是说到我心坎上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治疗师有个恶习,就是太要强,太不肯承认自己有什么东西不懂。所以但凡是局限于什么流派,就是落了下乘。谁又肯当这个下乘呢?所以哪怕是刚读过一章精神分析的简介,或是旁听过几个钟头认知行为讲座的初学者,也会在家庭治疗的培训上,渊博但是不合时宜地跳出来,发个言,说您这套东西也不全面啊,您看精神分析里的某种思路,这套东西里就缺乏,或者说您这套东西很精彩啊,其实认知行为里的某某术语,也就等于这套东西里的某某概念,说穿了它们都是一回事,可以融会贯通地学习……
听到这种话我就操了。你融会贯通?那帮写书给你看,讲课给你听的人,花了一辈子心血做了一辈修行,也没听说谁整合了几大流派啊,你这刚入行三五年的半吊子就大彻大悟了?我操啊。
这道理显而易见,国外的治疗大牛们也没有谁是傻子,也没有谁对其它流派有水火不容的极度偏见。没道理说你在几个流派里混了这么几圈,你就觉醒了,整合了;人家花几十年的理论钻研和临床经验就只能用来打水漂。除非你自恋到妄想的程度,否则你怎么就敢相信你的智商就比别人高那么多啊?不过中国这样的整合型人才真的不少,匪夷所思。并且中国的这些神仙,不但能整合西方一切治疗流派的精髓,还可以特别加料,融入玄妙的东方文化的奥义。比如:道家与心理治疗的整合,禅宗与心理治疗的整合,易经与心理治疗的整合,中医与心理治疗的整合,气功与心理治疗的整合……东西合璧啊!我记得我还在上本科生的时候,就聆听过国内一位名家讲精神分析和《人间词话》。那几年我正好对近体诗词感兴趣,也算对人间词话有些理解,所以虽然我完全不懂精神分析,还是去听了这个讲座。听完以后我觉得,这位名家真的是很了不起。因为他似乎连人间词话这本书都没仔细读,不少句子都一知半解,就可以从那么高的高度去跨学科整合它了。真的是:哇!
我以前也给别人讲,现在大家都是初学者,还是别动辄就横跨流派比较好。学一门就是学一门,踏踏实实地学下去。可是听我讲的人都觉得是我太狭隘了,或者太没有远见卓识了,或者对自己之外的流派太具有攻击性了。直到这位教授(为了证明我不是捏造,我要说明他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系的Tian Po, Oei教授,在2010年11月10日上午在北大上课时,说过本文开头的话)说了这句话,我才算是有了点底气,敢于跟在他后面喊一句:我同意!这并非是我狭隘,也并非是我攻击——流派之间确实是不能整合!
为什么?我当然不敢说理论上它们有多么不能相容,因为除了认知行为治疗,其它流派的理论我都学习得很肤浅。肤浅到不但不能整合,甚至也不能证明其不能整合。我如此断言的理由,无非是我这几年的一种观察。我看到一个流派的治疗师——我是指真正专注于这个流派,获得一定造诣的——在治疗和督导中都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鲜明的,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或者是风格?或者是味道?或者是气场?但我习惯把它称呼为气质。这个词当然不是什么操作化的定义,只是一种大致的比喻,也许你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这种气质包含了些什么呢?可以说,这个治疗师的一切,包括消极或积极,主动和被动,包括快和慢,动和静,深和浅,强和弱,包括他的节奏和态度,对治疗和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对世界的信仰,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爱什么,不爱什么,他自己的情感,质朴的,沉静的,明快的,兴奋的。
我当然不是说,一种治疗流派就会催生出一种固定的气质。这种东西大概是个人特质和流派特质糅合之后,再经过各自的生活和治疗体验淬炼而成。但总而言之,气质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正如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你可能整合所有人的优点,变作一个完人么?我没法想象。同样我也没法想象所谓整合的治疗。有人问,也许可以对这种病人用精神分析,对那种病人用认知行为,于是这个时段表现出精神分析气质,下个时段便出来认知行为气质?这岂不是也是一种整合,更灵活,更适应?而我的反问是,你能够在不同时段,对不同的人,像换衣服一样地更换你的个性么?你换了,那是你的面具而非你的真实。你可以戴着你的面具达到真诚么?
最后我想说得更深一些。我想说学习这个东西,从来不光是学。这个在过去被广泛接受的真理,却因为我们十几年的现代教育而变得淡薄了。既然我们光凭看书和听课就可以通过考试,所以我们也就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光凭看书和听课,或者顶多再加上“小组讨论”,就可以学会做治疗。这就是现在会有这么多培训班、工作坊、某某大师亲授的课程,但是却有这么多不合格的治疗师,后者还在孜孜不倦地供奉着前者的原因。
如果他们有一天能顿悟,把学治疗理解成是跟学驾驶,学烹饪,学英语,学音乐,学美术,学打台球,甚至哪怕是学种田一样的过程(而这个道理,我想,其实并不难领悟),那么他们知道自己是耽误在哪了。
我本来想说,他们把学治疗想得太简单。可是不对,事实上他们是想得太复杂。或者更糟糕,他们是把该复杂的地方想得太简单,该简单的地方却想得太复杂。他们并没有少花力气,时间,或是钱。但是他们花得全不在地方。其实学习这件事,至少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了解到”,二是“上身”。前者是在课堂上坐着就可以实现的,翻翻教材也可以实现的,百度一下也可以实现的,这方面要花的力气并不是太多。而后者却是要反复经历,不断琢磨,流汗流泪以及流血之后,才能手熟,手熟之后,才能生巧的。换句话说,要想让功夫上到自己身上,知行合一,听再多课看再多书都没法实现。没法实现的原因,是练得太少,而不是懂的流派不够多。
这就好像学武的人,你学太极拳也好,八卦掌也好,你要想能打,就不能光是翻拳谱,或者光是观摩师兄跟人过招。你得自己抓紧练啊。不但要练,还要专心一门功夫地练。你学两个月太极拳,然后转投八卦掌,几年时间下来你学了一百多个流派,然后你声称它们的理念都是相通的,整合的。你想干嘛?做节目吗?
治疗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做治疗。而流派是什么?流派是达到这个目的一条路径,一套修行的体系。假设流派之间无分优劣,殊途同归,走到最后都会走上山顶。那么最可悲的旅人,只是在这条路的入口看了看,又换到另一条路的入口看了看,这里走几步,退回来,那里又转个圈。他们也许很清楚每条路入口处的风景如何,也跟不少攀上顶的人有过对话,到了某个时刻,他们仍然在山脚下徘徊来去,却宣布道:全部上山的道路都他们都烂熟于胸,他们生具大视野,大胸襟,大才气,于是把全部上山的道路整合了!
而与此同时,那些被嘲笑的,一条路走到黑的登山者,已经爬到了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