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选择和放弃

(2010-01-16 19:22:04)
标签:

选择

放弃

从众

杂谈

分类: 杂感

//太冷清了,不定期地贴些旧文上来吧。。。

 

关于选择和放弃

by 李松蔚

 

    每个人都知道选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舍弃。这是一个写在纸面上很简单,实际感受起来却百味交集的话题。

    在我大三的时候,有一段很昏暗的时期。那时候整层楼的哥们都在背单词,厉兵秣马地为几个月后的GRE考试做准备。而我在同时把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另外一些事上。当时只有一条思路,就是我不用出国,因而我不必考GRE,因而我可以把背单词的时间用在别的事上。我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但是逻辑上它似乎是没有漏洞的。

    可是仍然有一些时候我会怀疑这一点。比如晚上找人出去吃鸡翅,总有一些人会拍拍手里的红宝书,抬头说他没空。虽然拒绝的次数一多,已经放弃了英语的兄弟们还是会呼啸着将他们生拉硬拽绑走。但说实话,这时大家心里都有点不安。

    因为不知道自己放弃得值不值。毕竟那是未来可能的一种生活,实实在在的一个可能性,你在有着中世纪古堡风格的校园里散步,吃着沙拉和牛排跟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讨论研究,而你说丢掉就丢掉了,谁又敢保证这个决定真的正确?直到好几年以后,我已经沦为了一名研究生,宅在校园里,偶然遇到了当年同在一层楼的兄弟,欣慰地发现其实他们并未出国。我不怀好意地叫住他们,互诉别来际遇,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你当时不是打算出国吗?”我问。

    “啊?从来没有啊。”

    “我记得你背单词来着……”

    “哦,那就是随便考着玩,大家不都报了吗。”

    于是我再次不怀好意地笑了。我发现几年前我做了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因为没有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必要的事上。我不会忘记做这个选择的滋味,每次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看见走廊外一大溜借着灯光看红宝书的哥们,就觉得心虚气短。

 

    所以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意味着舍弃那些不必要的可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会伴随着各种可能的阻碍。我现在要讲的第一个阻碍就是从众。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一道简单的问题,参与者明明可以很确信地选出正确答案,然而只要实验者的助手们假扮成其他参与者,纷纷指向错误的答案,大部分参与者便也会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事实上,要想做出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选择——或者说舍弃大多数人都可能会得到的东西,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智慧。

    这是一个听起来顺理成章的谬误:假如我随大流行事,结果好自不必说,就算结果不好,也自然有众人可以与我一起分担;但假如我特立独行而又遇上了坏结果,岂不是我自找的?但是早在几千年前,吕不韦就指出过“我”与“众人”的关系并不是这样一荣俱荣的简单。这位战国最伟大的商业天才,在谈到经营之道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要想赚钱,就要在众人都不要这件东西时买进,在众人都想要这件东西时卖出。

    这个道理是不是很明白?但是千百年来,赚钱的人始终是少数。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是他们没有自信,按照与众人相反的选择去行事?

    想象一下这样的人。他们本来自得其乐地做着自己的事,但如果他们发现室友起床去了图书馆,他们便心神不宁。他们必须跟着做一样的事。如果室友甲在实习,他们也跟着实习;如果室友乙在做挑战杯,他们也跟着做挑战杯;如果室友丙在背单词,他们也跟着背单词。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了三件事。他们从众,同时也成了被别人“从”的“众”。最后室友甲、乙、丙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做了三件事,都已经超出了自己,于是他们也不得不做完三件事,意图迎头赶上。所以每个人都花了三倍于正常人的时间。

    现在,这也许并不只是一个想象了。

 

    第二个阻碍就是舍弃的痛苦。正如我在不背单词的同时所想到的,在我选择一种可能的同时,我就必须舍弃另外很多种可能。而它们可能都是相当诱人的。

    我们都希望世界上的所有选择都像数学考卷上的单选题一样简单,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和其它所有都是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我们只要学会该怎么解题就可以了。但问题在于,生活不可能这么简单。没有绝对好的选项也没有绝对不好的选项,否则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以择偶为例,假如一个人没有那么好的命,直接遇到一个全方面优秀的真命天子,那你就只能在几个对象中踌躇不决,其中一个长得漂亮,一个学历高,一个家世好,还有一个苦苦地爱着你。你当然希望这些特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但是很遗憾它们就是分属于几者。任意选择一个,都意味着要断绝和其他几个的可能。你真的舍得舍弃么?

    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不让人犹豫的选择,每个选项里都或多或少有让人觉得诱惑的地方。即使是去商店买衣服,也时常面临着这件价格便宜,但那件款式更好的纠结。有的人纠结到最后,干脆大包小包地把所有选项都拎回来,那是因为他们有钱。但是其它更多时候他们做不到。他们没有那么多资本,更何况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

    一个赚钱多的工作,一个不辛苦的工作,一个环境好的工作,一个有名望的工作。生活却只允许你选出一个,同时舍弃其它一切的可能。你是否真的舍得放手?当你终于做出选择,而这时却几乎可以看到另一份工作已经伸到眼皮底下,唾手可得,丰厚的回报在向你招手,这时你是否忍心闭上眼睛,对它说一声“谢谢,但我已经够了”?

    “已经够了”是帮你做出舍弃的最关键一步。要让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舍弃了什么,他必须先弄明白自己究竟获得了什么。而这是很多纠结于选择的人根本没有想过的。这样也好,那样也好,还有很多都很好,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选中的这个好不好。如果不好你可以换,但如果你已经确信它是最好的了,就请你坚定地闭上眼睛。

 

    第三个阻碍则是选择的风险。也许下棋的人对此最有体会。你做出选择的同时,就意味着你确定了下一步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是否有机会成功,则又或多或少地带有不确定性。当然这个计划可以足够好,可以是你目前所有选择中风险最小的一个,可是这风险仍然不可能被完全压低到零。在充满无常的现实生活中则更是如此。

    还是举我放弃出国的那个例子吧。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很容易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是身处于事件之中,又是利益交关的当事人,走出这一步则确实经历了很大的心理斗争。“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谁敢说我今天舍弃的东西以后就用不上?谁能保证这一步绝对不会出错?”这种问题反复地提出,但答案永远是没有人能够保证。

    我们都希望在选择时有这种保证的力量,或者有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做出这个选择未来会是什么样,如果做出那个选择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如果一个选择和它的前景之间是百分之百的通达,那么选择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困扰。但是生活又一次让人遗憾了,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没有人能毫无犹豫地告诉你,这个选择的前景是好是坏。“可能是好的”,“很可能用不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多就是这样了。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我们无法避免风险时我们该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没有办法。因为你躲不过,所以只能接受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这些本来就是选择的一部分。无论你选了一支股票,还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个女朋友,你只要咬牙做出了选择,你都必须接受这部分令人不安的东西。之后你当然可以积极地做出努力,去应对可能的变化崩坏,把风险降到最低,但那也必须建立在接受风险的基础之上。

    而如果一个人拒绝接受这一点,他便根本没办法做出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选择,既想毕业之后找工作,又想出国,也不想错过保研的机会。于是实习,学英语,和在实验室里争宠,奔忙如梭,只为了推迟一两年做选择的时间。你看到他们在人生的血拼路上拎满了大包小包,然而囊空如洗。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一种选择,因为舍弃了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