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远观史】中原游牧文明为什么会消失

(2018-01-08 08:57:20)
标签:

历史

游牧

农耕

贸易

征服

本文为珀尔修斯之弓原创,著作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711/850800D19671533835FEEEBD9BDC87C0A2E5DAC2_size29_w453_h280.jpeg

    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朋友一看到游牧民族这个词汇,就会想到跃马弯弓,纵贯2500年中国历史,横行于长城一线以北的草原上的历代游牧文明。东胡,匈奴,西羌,鲜卑,突厥,契丹,蒙古。这些民族在北方荒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力抗各种天灾兵祸,为了生存和生活富足,2500年来屡屡入寇中原农耕文明王朝,进行劫掠甚至征服入主中原。

 http://s6/mw690/001PJzv5zy7h54eYUXH95&690


    也许正是这个历史印象过于深刻,所以很多朋友对于长城以内的农耕地域曾经存在的游牧文明的了解就少得多了。其实直到春秋时期,中原大地还是农耕的诸夏封国和游牧的戎狄部落相邻混居的状态。两个文明联系密切,互相征战,贸易,结盟,通婚。

 http://www.ilishi.com/uploads/allimg/160825/163522HP-1.jpg

其实在更早的历史时代,上古中华文明有四夷的概念: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中除了南蛮是山林渔猎文明,其余三个都是游牧文明。东夷位于黄淮下游地区(如淮夷),西戎则分布在从淮汉(徐戎)到豫西,河东(燕京之戎)关中,而北狄则多分布在太行山两侧。他们在各个点状的农耕定居部落之间的广袤旷野中游牧繁衍。

 http://s13/mw690/001PJzv5zy7h54MQl76ac&690

商朝迁都图

除了四夷,作为中华文明主线最重要节点之一的商朝,也有着相当程度的游牧文明成分。商文明具有很多典型的游牧文明特征和做法:“崇信巫卜,重视商贸,大量使用奴隶,兄终弟及以及经常性的迁都。”到了殷商后期,大概定居农业的成分占据社会主流,不再像游牧部落那样必须强有力的领袖了,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继承。都城也不再经常迁移。半游牧半农耕的商朝,和游牧的东夷,发生过多次激烈战争,据说周武王灭商,也是乘着商朝军队主力在东方和东夷作战而得以成功。

http://i01.pic.sogou.com/2db21de23b30ef94

古公亶父 

周朝在建立之前,祖先公刘,古公亶父都是受戎狄的逼迫而迁居。周朝灭商后,封土建国。成王时周公平定三监之乱,鲁伯禽,齐丁公分别平定淮夷徐戎,在东方建立鲁国和齐国。西周的灭亡,更是和申侯勾结嵩山山麓的犬戎,起兵在骊山杀死周幽王有直接关系。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5/18/146357483252537265.JPEG

    先秦时代在中原的游牧部落,由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比北方干旱草原优越得多,较少雪灾旱灾鼠疫等自然灾害。理论上生存压力没有后世北方游牧文明那么沉重艰辛。可是为什么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都被同化消亡了呢?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5/0602/20150602093952374.jpg

晋文公

    其实直到春秋时期,中原游牧部落还有相当实力,戎狄经常对诸夏农耕封国发动攻击劫掠。齐桓公、晋文公霸政中的攘夷,就是针对北方戎狄和南方楚国的。但经过春秋时代,长城以内的游牧文明已经很少了,等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吞并了中山林胡,中原地区就基本见不到有规模的游牧文明了。

 http://s6/mw690/001PJzv5zy7h571Kc6x45&690

赵国中山林胡

    先秦时代中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由于地理紧邻存在着密切联系,所以在武器手工业方面的差距,并不像后世北方草原和中原的差距那么大。那么,为什么农耕文明融合了游牧文明而不是反过来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呢?

 http://pic.huodongjia.com/event/2015-04-20/event1429520461.47.jpg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口。游牧文明从事畜牧业,需要劳动力少,可以获得肉食,在自然环境优越,并且能够和其他文明进行充分商贸交换的情况下,理论上生活应该比劳动密集型的农耕文明更富足。但是,如果对比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就会发现游牧文明的重大缺陷。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4667/20150523113944-1023437619.jpg/0

许倬云教授

台湾的许倬云教授曾经测算过。能够饲养一头牛的草场,相比于同样面积的农地,能够提供食物的卡路里数,只有后者的1/9. 譬如一夫挟五口,耕作百亩(百步小亩),战国时年收150石(20升周石),能够满足7口人食用。商代西周农业技术底下,也能满足五口人的需求。而要同样满足五口人的食物需求,游牧部落就得占用900亩(百步小亩)的土地。中原游牧文明,水草比中古时代的北方草原更肥沃,大概可以估算为1:5的比例。

 http://yule.yjcf360.com/u/cms/www/201609/291752424a6f.jpg

井田共耕

西周方百里(10000平方里)之封国,按照一平方里945口计算,理论能养活的约45万人口,游牧部落需要在9个方百里(90000平方里)的面积内放牧,理论上才能养活同样人口。随着时间的演进,农耕文明每增加一个方百里的封国,就能增加45万人口,而游牧部落同时失去一个方百里,就少养活5万人。此消彼长之下,到了春秋后期,中原游牧部落要么被农耕文明封国同化,要么就被挤压到了山区边缘,甚至是北方草原。最终在中原农耕地域消失。

 http://s12/mw690/001PJzv5zy7h57CEuM31b&690

秦并天下

    中华农耕文明,依靠农业的劳动密集和高效产出,养活了比其他产业文明更多的人口,加上定居生活带来的手工业发展优势,最终融合驱逐了中原所有适合农耕地域的其他产业文明,并用长城把北方草原游牧文明阻隔在外。依靠着庞大的人口和农耕时代最优越的文明形态在东亚次大陆绵延数千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