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观史】中原游牧文明为什么会消失

标签:
历史游牧农耕贸易征服 |
本文为珀尔修斯之弓原创,著作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其实在更早的历史时代,上古中华文明有四夷的概念: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中除了南蛮是山林渔猎文明,其余三个都是游牧文明。东夷位于黄淮下游地区(如淮夷),西戎则分布在从淮汉(徐戎)到豫西,河东(燕京之戎)关中,而北狄则多分布在太行山两侧。他们在各个点状的农耕定居部落之间的广袤旷野中游牧繁衍。
除了四夷,作为中华文明主线最重要节点之一的商朝,也有着相当程度的游牧文明成分。商文明具有很多典型的游牧文明特征和做法:“崇信巫卜,重视商贸,大量使用奴隶,兄终弟及以及经常性的迁都。”到了殷商后期,大概定居农业的成分占据社会主流,不再像游牧部落那样必须强有力的领袖了,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继承。都城也不再经常迁移。半游牧半农耕的商朝,和游牧的东夷,发生过多次激烈战争,据说周武王灭商,也是乘着商朝军队主力在东方和东夷作战而得以成功。
http://i01.pic.sogou.com/2db21de23b30ef94
古公亶父
周朝在建立之前,祖先公刘,古公亶父都是受戎狄的逼迫而迁居。周朝灭商后,封土建国。成王时周公平定三监之乱,鲁伯禽,齐丁公分别平定淮夷徐戎,在东方建立鲁国和齐国。西周的灭亡,更是和申侯勾结嵩山山麓的犬戎,起兵在骊山杀死周幽王有直接关系。
晋文公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口。游牧文明从事畜牧业,需要劳动力少,可以获得肉食,在自然环境优越,并且能够和其他文明进行充分商贸交换的情况下,理论上生活应该比劳动密集型的农耕文明更富足。但是,如果对比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就会发现游牧文明的重大缺陷。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4667/20150523113944-1023437619.jpg/0
许倬云教授
台湾的许倬云教授曾经测算过。能够饲养一头牛的草场,相比于同样面积的农地,能够提供食物的卡路里数,只有后者的1/9. 譬如一夫挟五口,耕作百亩(百步小亩),战国时年收150石(20升周石),能够满足7口人食用。商代西周农业技术底下,也能满足五口人的需求。而要同样满足五口人的食物需求,游牧部落就得占用900亩(百步小亩)的土地。中原游牧文明,水草比中古时代的北方草原更肥沃,大概可以估算为1:5的比例。
井田共耕
西周方百里(10000平方里)之封国,按照一平方里9户45口计算,理论能养活的约45万人口,游牧部落需要在9个方百里(90000平方里)的面积内放牧,理论上才能养活同样人口。随着时间的演进,农耕文明每增加一个方百里的封国,就能增加45万人口,而游牧部落同时失去一个方百里,就少养活5万人。此消彼长之下,到了春秋后期,中原游牧部落要么被农耕文明封国同化,要么就被挤压到了山区边缘,甚至是北方草原。最终在中原农耕地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