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深陷“罗生门”
(2010-12-11 15:25:47)
标签:
罗生门兰州市食品安全荧光增白剂北京市工商局蘑菇杂谈 |
每年都有专家、执法部门的人士,在不同的媒体上谆谆告诫老百姓如何挑选没有用增白剂等玩意儿“漂”过的蘑菇,看他们的殷切之情,恨不能将全民都培养成食品安全专家 何保胜 在12世纪的日本,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凶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这就是“各说各话难解的谜题”的罗生门。 蘑菇家族最近比较烦,因为北京一个小学生的科学试验,被推到风口浪尖,也深陷“罗生门”,不能自拔。 本来,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通便排毒等作用,而北京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市场上九成鲜蘑菇被增白剂污染,这些蘑菇不但没有抗癌作用,而且食用多了有致癌的可能。媒体公布消息后,舆论哗然——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餐桌安全”的问题。 蘑菇又不是“黑社会”,为什么有人要处心积虑地将之“漂白”呢?原来,发黄、带有泥垢的灰头土脑的蘑菇,品相不好,不法商贩用荧光增白剂“打扮化妆”后,立刻“脱胎换骨”,变得色泽鲜艳、白净漂亮,就能卖上好价钱,并延长“保鲜期”。 随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开展了“危机公关”: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中国食用菌协会在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而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就“鲜蘑被漂白事件”,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指导张皓试验的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 旗帜鲜明,阵营分明,各说各话,都言之凿凿。到底该信谁的呢?有趣的是,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22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蘑菇检测”折射的深层问题发人深省:亲爱的职能部门,你拿什么让我们相信呢? 其实,用增白剂之类的东西给蘑菇“洗澡”也不是“新生事物”,夸张点说,在蘑菇世界里,“全国山河一片白”,“于兹有年矣”。今年9月,郑州查获用工业盐、消毒液浸泡过的蘑菇约2万斤;2009年5月,浙江省工商执法人员在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内巡查时发现有一些特白的蘑菇在销售,经检测,显示涂有荧光物质;2009年4月10日,南京《现代快报》报道,不法商贩用荧光增白剂泡制蘑菇,在凌家塘批发市场,445箱共计13350斤泡制蘑菇在即将流向市民餐桌之际被工商执法人员截获;2007年1月,兰州市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后的通报结果显示,兰州市食用菌质量问题堪忧,使用过荧光增白剂进行漂白蘑菇的现象较为严重。2004年12月,四川执法人员在双流县一处蘑菇加工窝点,现场发现有漂白剂、保险粉等数种添加剂,蘑菇经过一系列“美容”工序,变得鲜亮,部分流向成都市餐馆。 像这样的新闻,上网搜一下,比比皆是,基本上每地每年,都有这样大同小异的新闻。同时,每年都有专家、执法部门的人士,在不同的媒体上谆谆告诫老百姓如何挑选没有用增白剂等玩意儿“漂”过的蘑菇,看他们的殷切之情,恨不能将全民都培养成食品安全专家,使人人都具有一双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三合一的火眼金睛。 找到一则2006年7月28日《北京晚报》的消息:2004年,本市食品安全办曾经一次下令17种蘑菇在全市下架,原因就是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蘑菇产品一直是工商监控的重点产品。 这回,“工商监控的重点产品”,因为一个小学生的科学试验而成为舆论的“风暴眼”,面对小学生的科学试验,职能部门不是以科学的精神、谦卑的态度去和小学生沟通,而是以管理部门的倨傲用“不科学”、“不相信”一言以蔽之,难怪会令人们大失所望,而不敢相信职能部门的结论。 食品安全管理,也是九龙治水,有利益时大家抢着“管理”,有问题时大家都踢“足球”——球技之高明,可直接去踢世界杯了。为什么我们的足球多年来搞不上去呢?我怀疑是因为那些球踢得好的人都混进了“有关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人命关天,说是天大的事,但经常看到大家被开“天大的玩笑”,过后不思量,烟云一过眼,故态复萌,按下葫芦浮起瓢。希望管理食品安全的部门,不要用“增白剂”为自己没有管理到位的工作进行“增白”、“漂白”,洗脱责任才好。用古话说,京城乃“首善之区,天子脚下”,几个蘑菇都管不好,更遑论别的事和“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了。 (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