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塾之忆

(2010-10-08 15:52:28)
标签:

私塾

三字经

百家姓

文化

分类: 说人解史
私塾之忆
2010年10月08日 07:36:2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4版 【字号 】【留言】【打印】【关闭

 

 

 

 

基口淮

  故乡在解放前没有小学,世世代代多少年,孩子要读书就进本村私塾。我是虚9岁那年春天开蒙的。那天阳光明媚,早饭后父亲拎着礼盒带我走进设在本族祠堂的私塾。在孔圣人的牌位前点燃香烛,要我先给孔圣人磕头,再给教书先生磕头(那时对私塾里的教师统称“先生”,而不称老师)。这样三跪九叩首之后,坐在自家预备的桌凳前,这一生的读书生涯就开始了。

  读私塾并无统一课本,全凭家长自选。先读的大凡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尺牍之类。我父亲还算时髦,给我选购的是当时新编的语文,开头几句是:“大羊跑,小羊跑,跑跑跑,跑上桥,黑狗跑来咬……”。

  那时私塾里的孩子从刚开蒙的到已经读了八、九年的,无论大小、男女,全在一个课堂,只是所读书本不同而已。课堂上也无讲台、黑板之类,而是由学生逐个到先生桌前听教。先生根据各个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进程,教授长短、深浅不同的文字,先识别、再背诵。近年,见某些电视剧在反映私塾的镜头中,学生竟是一般大小,统一着装,共读相同的书。这不符史实,这是穿古装的现代小学的一个班。私塾是一村所有,读私塾的孩子不可能一般大小,读相同的书。即如《红楼梦》中描写的私塾,是属官宦大户人家所设,其学生年龄也是有大小,在辈分上甚至是两三代人。学生将先生所教的文字,认真朗读,自觉能熟背了,便到先生跟前递上书,自己背对先生,把所教文章背出来。接下去,先生再教一段,让学生继续识字、背通。一般是上午教,下午背。背过后随即再教。或一天一教,一天一背。对背不出的学生,先生会责罚,比如用专做的板子(长40-50厘米,宽4-5厘米,厚约2厘米,经精心油漆)打手心,是较重的责罚。少则1-2下,多则5-6下。被打者有时会跳脚求饶,或又哭又叫。也有被打油了的,常挨打也无所谓。如此这般一本书读完,就由浅而深再换一本。

  由于天资有别,勤惰不一,同时开蒙的学生,其进步快慢也有所不同。有些后入学的可以超过先入学的。在私塾读了4-5年的学生,便要读讲古文,像《论语》、《孟子》、《幼学琼林》、《古文观止》、《诗经》、《史记》等等。先生逐个向学生读、讲一段一章的内容,学生回到座位上反复诵读领会。第二天到先生面前去复讲,如有错误,先生指正。之后若是再错,可能受到责罚。

  由于不用统一课本,不分科,也无所谓升降级。先生对学习差的学生虽有责罚,但也不过分强逼。读私塾也无毕业与否的概念,只讲读了哪些书。在取消科举制度后,私塾里读书的孩子,到了17-18岁,要么随大人外出做工、经商,要么就在家务农,别无他途。前人所说的“十年寒窗”即从7-8岁开蒙到17-18岁的实情。

  私塾先生以私塾为家,除了年假(春节前后)和忙假(夏季农忙期间)外难得回家。当先生偶尔外出或回家时,学堂里往往会“造反”,发生许多趣事,如捉迷藏,搭台“唱戏”(呼乱叫闹)等等,甚至打架斗殴。当先生一出现,在门口望风的迅速报信,大家便如老鼠见到猫,鸦雀无声,或装模作样地哼读课文。

  先生的伙食由学生家长轮流供应。学生家庭即使经济条件不大好,对先生的伙食总是比较优厚的。先生的薪金,聘请时讲定,按学生人头计算,由学生家长按期付给,绝无拖欠。非常困难家庭的孩子也上不起私塾的。

  在私塾读书也很苦,早上天刚蒙蒙亮,便要到学堂早读,琅琅读书声百米外就能听到。除了早餐、午饭各约一小时以外,其余时间都在认字、读书、讲书、写字。下午约有半小时可回家吃“晚茶”,之后仍旧是读书、背书,直到天色昏暗,快要看不清书本了(那时尚无电灯)才放学回家。在解放前后,我读了四年私塾。1950年,村上办起了小学,私塾停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