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霖:华人华侨,应该有颗怎样的心?
标签:
黄英贤美国华裔三套车白宫杂谈 |
■马晓霖专栏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9/17/13516734_11n.jpg
海外华人华侨,统称华裔,泛指长期生活于其他国家的中华子孙,前者系加入他国国籍者,后者系为定居但仍未入籍者。华裔应该怀有一颗怎样的心?这个设问或许很突兀,但绝不是伪问题,更不是偏离“政治正确”的荒谬问题,而需要国人与华裔都必须面对、思考并达成共识。此问之设,与日益明显的华裔参政趋势密切相关。
9月11日,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宣布新内阁名单,华裔女议员黄英贤获得财政部长席位提名。如果这个名单获得议会认可,黄英贤将改写历史成为澳洲首位联邦议会华裔女性,还将刷新纪录,成为该国首位华裔部长。这位血管里流淌着马来华人血液的政治新秀依然有一颗牵挂中华的心,坦陈父亲“用中华文化熏陶”了自己,承诺将努力推动澳中关系。
此前的6月,日本首相菅直人也任命了日本史上首位华裔内阁大臣、女参议员莲舫,并引发媒体雪崩式报道,因为这位台湾父亲、日本母亲的混血儿也创造了华裔参政纪录,是第一位进入日本参议院的在日二代台湾人。由黄英贤和莲舫说开去,我们发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社会,华裔入阁已经不再是特大新闻,仅奥巴马内阁就一口气任命3名华裔成员——商务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长朱棣文和白宫行政秘书卢沛宁。不仅此举开白宫政治之先例,这华裔“三套车”还一度同时访华,其乐融融。
华裔以如此势头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并掌控政府权力,这是多少年前难以想象的,所以才形成骆家辉13年前担任美国州长的震动及10年前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的叫好。而今,华裔纷纷鲤鱼跳龙门,跃上高位,虽然已无最初的石破天惊,但依然令人欣慰,甚至让很多国人引颈翘望,此情可待——从媒体报道的细微处观察,从人们茶余饭后的清议中风闻,这些入籍华裔依旧被故国亲人所期盼,期盼着他们拥有一颗中国心,起码是一颗对华理解和友善的中华心。
其实,华裔受重用,根由有二:一是所在社会政治开明,文化多元,包容并蓄,不以肤色、人种和语言而将国民分为三六九等,相反,按照游戏规则用一把尺子量人,使得华裔翘楚脱颖而出;二来华裔历时两代三代完成归化,或与定居国主流族裔形成血脉传承,前者华裔血统尚算纯正,后者充其量是半华半洋或四分之一华人。在此背景下乱攀亲戚,岂不把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盖上华裔图章——因为他有八分之一华人血统。
中国文化讲人情讲面子讲谱系,故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也有“一人获罪,株连九族”之史。所以,拉关系找渊源套近乎已是习惯成自然,此等思维定式难免要推及华裔,希冀人家爱本国也爱中国,甚至爱中国超过爱本国。这完全是个美丽的错误,是个过分的要求,特别是对那些入籍的华人而言,“爱我中华”是一种单相思,容易陷入“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尴尬。
从逻辑、情感和法理上说,任何融入所在社会的公民,首先应该做一个合格的爱国者,然后才能做祖国的远亲,否则,他如何在关键时刻维护家国利益,如何于位高权重之时对得起见证誓言的国旗?事实上,很多华裔已被称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仅有一张“中华脸”,甚至为出身华裔而懊恼。最近,一位美国问题专家提到,美国某华裔部长非常厌恶中国人强调他的血缘背景。很显然。在一个华裔并不主导的国度,华裔官员的对华态度是其是否爱国、甚至是否称职的试金石,因为黄面孔很容易被人化为“亲华派”,更别说被政敌恶意攻击为吃里扒外。
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因为会说汉语而饱受质疑和攻击,导致其对华态度“宁远勿近”,唯恐与中国撇不清。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生于中国熟知中国而一生反华。再看奥巴马上任后美中贸易战、环保战升级以及外交和军事关系摩擦,还有谁寄望停靠白宫的华裔“三套车”以及自称“中华姻亲”的奥巴马?至此,我想,应该对华裔人士说:不盼有颗中华心,只求有颗平常心。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