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人都愿意多点智慧,少一点愚昧。智慧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博闻强记,知识丰富。
通常我们会佩服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这些人的知识特别多,记忆力特别好。比如说钱钟书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做到,每到一个图书馆,把比较重要、有代表性的书柜中的书全背下来。
钱钟书在国外参加学术讨论常有这种情形,人们谈到意大利的文人,他可以背诵各种意大利人的重要著作,谈到德国大作家,他可以用德语来背诵这个人的著作。
辜鸿铭几乎会所有欧洲的主要语言,所以他在北京大学见到胡适时,听别人介绍说胡适是教西洋哲学史的。
他就问你是用拉丁语教?胡适表示他不怎么懂拉丁语,辜鸿铭说拉丁语都不懂,你还怎么教西洋哲学?这使胡适无话可讲。
辜鸿铭这人吸鸦片,留辫子。他坐伦敦地铁,看泰晤士报,他是倒着看,受到几个英国青年的嘲笑,说这pig-tail(猪尾巴)不懂英语就不懂吧,居然还买一份报纸,还倒着看,连字都不认识,买报干什么?他就说,年轻人,你们英语的文字太简单了,正着看是对我智力的侮辱。
我们现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怎么样能够做到博闻强记,知识丰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知识有兴趣。有兴趣的东西你就昼夜地琢磨它,钻研它,离不开它,而且你容易记住。其次是能不能做到精力的专一。自古以来,有很多伟人给天才下定义,我愿意说其实天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的能力。你能把你的能力集中在最关键的地方,自然会有不俗的成就。任何天才,任何知识丰富的人都并非事事精明,他们都有另一面。另一面是什么呢?是健忘、马虎、糊涂,就是说他必定还有一部分的东西力量不往那上面放,所以他能够比别人还糊涂,就像我们都知道的牛顿煮鸡蛋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更可爱,说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只小猫,一只大猫。他在窗户上挖猫洞,他挖一个大洞,再挖一个小洞。别人问他两个猫,有一个洞就行了。他说,那不行,指那个小洞说,那小猫从这里钻,来回进出两只不方便,个大的它钻不进来。别人问他如果小猫钻大洞呢。他说,没有意识到,太傻了。为什么牛顿会这么笨呢,会这么傻呢?就是有些东西他高度地集中,有些东西他无所谓,一个人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所有的方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