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相亲:玷污史上“红娘”可爱形象

(2010-06-25 14:10:22)
标签:

媒婆

红娘

西厢记

王婆

张生

中国

非诚勿扰

相亲

电视

杂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娘”与“媒婆”看似干的是同样的活,但此中意味,是完全不同的。

    若是红娘看了今天的电视相亲节目,估计会泣不成声啊

 

关山远

 

    今年6月,电视相亲节目引发巨大争议,结果主管部门发文整顿,大小媒体口诛笔伐,这些地方台以蔑视社会主流价值来追求收视率的冒险,必将写入2010年中国文化大事件。

    这些风起云涌的电视相亲节目美其名曰“电视红娘”,说起“红娘”,很多人会想起一个聪明伶俐、明眉皓齿的活泼女子,是那种讲情谊,敢担当,重义轻利的好姑娘。所以,这类表面光鲜的电视相亲节目,实在担不上“红娘”二字,与它贴切的倒是“媒婆”一词,就是那种脸上贴块膏药、嘴里镶颗金牙的狡猾老太婆,巧舌如簧,指鹿为马,只要有钱,能把凤姐说成张柏芝、武大说成姚明。

甘当红娘,“是我爱你的金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娘”与“媒婆”看似干的是同样的活,但此中意味,是完全不同的。

    “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这是《西厢记》中红娘的一名著名台词。这句话也奠定了红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卓然地位。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又出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宋赵令畤《〈蝶恋花〉鼓子词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秦观、毛滂曾用《调笑转踏》,赵令畤曾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进入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始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红娘刚开始出场时,还不是后来成人之美的“红娘”,而是崔老夫人的一个小密探。《西厢记》中说道: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此时莺莺和张生已在普救寺里偶然相遇,一见钟情,崔老夫人放不下心来,便命红娘监视两人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

    红娘从象征封建专制的崔老夫人的密探,变为青春与梦想、自由与爱情的天使,缘于一场兵变的灾难。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

    可见,红娘是那种信奉千金一诺的有情有义之人,虽然崔老太太是领导,但领导不讲信用、嫌贫爱富,红娘立刻转变立场,站在正义一边。从此为两人牵针引线、传书递简,即使挨了老夫人的棍棒,也在所不惜。因此张生很是感激,许诺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于是引出红娘著名台词:“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就是说,她虽是婢女一名,身份低下,但绝非见利忘义之人。

为了逐利,媒人只管撮合,哪管其他

    张生与莺莺最后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红娘自然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故事演变至今,红娘成为一代代青年男女最为喜爱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因为她牵线搭桥、成人之美,在这个小女子身上,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美好道德,那就是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

    因此,当以赤裸裸的追捧金钱、嘲笑贫穷为卖点的电视相亲节目,却冠以“红娘”二字,又如何不是玷污这个可爱的形象?它只能是媒婆。

    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媒婆地位不高,但媒婆作用却很重要。《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战国时期,齐襄王叫做法章,他在做太子时父亲被杀,逃亡流落在外,给莒太史敫做佣工。认识了太史敫的女儿,产生了感情,自由恋爱。后来法章做了齐国国王,就把敫的女儿立为王后,就是历史上的“君王后”。虽然女儿做了王后,那个太史敫并不以为荣耀,而是说:“女不取媒而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意思是说,我这个女儿没有媒妁就自己嫁了人,不是我的后代,玷污了我家的名誉。于是,他竟然“终身不睹君王后”,从此再不见自己这个女儿了。这个老丈人,绝对有性格。

    古人把“媒妁”看得很重要,《说文》解释“媒”为“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就是将男女两家联系起来的人。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也就是考察男女两家看看是否能够联姻的人。媒妁在古代之所以重要,在于协调宗族关系,成为宗族联姻的一个桥梁。

    在很长的历史中,媒妁都是一个职业,当然不是公益事业,为了逐利,这些媒人哪管其他,只要撮合就行,撮合过程,自然免不了欺诈——这一点跟现在电视相亲节目找一些演员来欺诈观众没什么两样。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话,说媒人“口似蜜钵”,“随风倒舵”,“口若悬河”,“索媒钱嫌少争多”,“将那好言语往来收撮,则办的两下里挑唆”。因此造就了许多悲惨婚姻。有的朝代虽然明文禁止媒人“多取媒利”,也就是禁止非法超标准收费,但是实际上无法禁止。如果媒人没有明显的犯罪行为,仅仅是使当事双方受骗上当,也很难受到追究。

    所以在媒婆那张镶了金牙的嘴巴的蛊惑之下,多少青年男女郁闷终生。因此,千百年来,不少上过当受过骗的古代文学青年,以满腔怨气塑造媒婆形象,媒婆,自然无法与红娘一样享受在民间的尊贵地位,而是置身于被嘲讽甚至被唾骂的落泊处境。

    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媒婆,当属《水浒传》中的王婆,媒婆只是王婆的兼职,撮合的也是奸夫淫妇,但这个媒婆还是很有代表性。1996年,实力派演员李明启在电视连续剧中饰演王婆,把那份歹毒劲演得很到位,翌年,李明启在《还珠格格》中又演著名的容嬷嬷,一身衣裳虽从民间的土布换成大内的锦服,但那份被“还珠迷”们恨得牙痒痒的歹毒劲还是很炽烈。这就是中国人眼里典型的媒婆形象啊。

今天的相亲节目,甚至比媒婆还不如

    媒婆当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能够说服双方,古往今来,免不了是男方的人品、家境,女方的相貌、性格之类。当然,大宋时代的王婆,有更系统化的理论,她唆使西门庆对潘金莲下手时,阐述了著名的“潘、驴、邓、小、闲”理论,认为只要具备这五项,泡妞无往而不胜,西门大官人一一对照,觉得自己都具备,因而信心大增。

    在王婆理论中,最能吸引女人的是“潘”,指的是相貌了。当然,钱也很重要,不过,在王婆理论中,钱只排在第三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电视相亲节目,还真的比不上王婆的境界啊。

    爱情本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在这些相亲节目中,有何等美好可言?“问世间情为何物”?钱、钱、钱!一切都以金钱来衡量,一切都以有钱没钱来作标准,“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以这种理论,潘安再世,没有房子,也会成剩男了。

    电视台本是社会公器,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向公众传递基本价值理念。比如说,这年头剩男剩女多,电视做做红娘也无妨,然而,因为一个“钱”字,电视台却争相以丑为美、以恶俗为卖点,甚至不惜找批演员,精心排练,做起浑身铜臭味的媒婆来——甚至比媒婆还不如啊,媒婆还会把“潘安”放在首位呢。

    记得有部演《西厢记》的电视剧,还为红娘写了首歌:“把两颗心拴在一起/你是那根红线/当有情人终成眷属/你已悄悄走远/才子佳人的情节/总有你的出现/为人作嫁的传说/湿了多少泪眼……”

    若是红娘看了今天的电视相亲节目,估计会泣不成声啊。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6/25/xin_360607250755031325711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