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暴露国内电视剧通病

(2010-05-21 21:11:06)
标签:

电视

影视

《手机》

艺术总监

王志文

陈道明

刘震云

杂谈

 

 

 

 

 

    艺术创作永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要想取得成功,还是尊重艺术规律,扎实做好每一步为好

徐健博

 

    电视剧版《手机》播出后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收视热潮,证明了一件事,世界上没有绝对二字。

    从阵容上来看,《手机》这部戏堪称豪华,艺术总监刘震云在北京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中曾经笑称,要论阵容,除了《建国大业》就是《手机》了。刘先生这么说并不是因为自负,《手机》确实可以称作是全明星阵容,陈道明和王志文两位一线大腕领衔,梅婷、刘蓓、范明等实力派演员辅佐,《中国式离婚》的导演沈严和拍摄过《玉观音》、《中国式离婚》的著名摄像王雷共同指导,再加上文学大家刘震云先生亲自坐镇指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支国内电视剧中难得的豪华之师。当初在上海电视节交易会上,《手机》仅凭陈道明和王志文两张“影帝脸”就卖出了每集高达140万的首播权,可见各大电视台也对这部戏期待值很高。如今电视台对于收购电视剧大都非常谨慎,购买之前先有一套核算的模式,影视公司要卖片子,电视台拿过你的主创名单一看,编剧导演主演是谁,每个人的价位大概是多少,加在一起,一方面能计算出每集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估算出大概的收视率,只有当电视台确定你会热播时,才会掏出大价钱甘心情愿的买单。而像《手机》这种戏在电视节上几乎是杀手级的,电视台一看这主创名单,恨不得把兜都掏漏了,谁都相信有这些大腕参加,绝对可以把观众牢牢摁在电视机前。

    然而《手机》播出之后,几乎令所有专家和电视台感到失望,不仅收视率不温不火,而且几乎没有引起多少社会关注,风头完全被同期播出的《三国》压住。事实证明,如今的电视剧真的不是做加法那么简单,观众的口味也不再如往常那么好掌握。陈道明与王志文两人依旧魅力十足,导演把控故事能力依然超群,画面也依旧风格化十足,既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首先,《手机》的故事题材不够新颖,且不说当年的电影已经讲过一遍相同的故事,就算是头一回拿出来,这种中年夫妻遭遇感情危机的题材在电视剧领域也不算什么新鲜题材,如今的观众已经被各种各样极端题材的电视剧锻炼得百毒不侵,再拿出这么一部过于稳健的作品,很难引起大家的兴趣。其次,剧本创作上过于拘谨,没有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突破革新。编剧宋方金并不是什么大腕编剧,而艺术总监刘震云气场又过于强大。要知道艺术总监不是具体的创作者,很多时候某部戏挂上某个艺术总监的名字只是为了将来在电视台那儿卖个好价钱,但我相信这部戏刘先生一定参与了很多意见,毕竟是自己的原创小说,好比是自己的孩子,别人给打扮完了,自己怎么也得再收拾两下,加上陈道明与王志文都是喜欢参与剧本修改的演员,客大欺店,编剧的地位就变成了尴尬的小媳妇,主要工作重点不再是琢磨怎么把剧本写好,而在怎么把剧本写得让几位爷都满意,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剧本,很有可能变成妥协的产物,谁也动不得,只能委屈自己,保证了大腕的戏份,却失去了锐气和精神。其实这也是国内目前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通病,有不少公司都有这种看法,觉得找几个大腕演员,找一个好导演就一定能够热播,在剧本方面能省则省,能用三千的绝不用三万的,不但钱给的少,而且对编剧十分不尊重,就是家里装修房子找俩农民工,你让人家心里不痛快也干不好活,何况是出卖脑力的编剧。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真就屡屡有人看不明白,搞得编剧本来能写好,看到这种情况也没心气给你卖命。事实证明,凡是不尊重创作规律的,最后一定会省小钱吃大亏。《手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就算你有两个演技派大腕,没有足够强大的剧本,也只能是英雄徒呼奈何。当然,编剧行业本身不够努力,这也是必须面对和急需改变的问题。

    《手机》的出师不利,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它至少证明了,艺术创作永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要想取得成功,还是尊重艺术规律,扎实做好每一步为好。

                             (编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