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三国》编剧
做电视剧最根本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行里很多老师一直在争论。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最根本的是故事,故事曲折离奇才算是好电视剧。我却认为,做电视剧最讲究人物。很多电视剧观众看到最后其实说不清从头到尾它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只能记住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人物塑造成功,电视剧就可以说成功了大半。
人物要立得住靠的是两点,一是独特鲜明的个性,二是人物逻辑。其中逻辑是根本,好人有好人的逻辑,坏人有坏人的逻辑,正因为有了逻辑,人们做事才有章可循,观众才会有期待点。假如没有逻辑,那这个人物一定是失败的。
《三国演义》中一直有个人物是我认为很没逻辑的,就是庞统。大多数观众除了能记住庞统别号叫“凤雏先生”之外,恐怕连“连环计”是他献给曹操的都记不清了,要多失败有多失败。我就依着我的理解,对庞统随便聊上几句,各位看官权作笑谈。
《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庞统本应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谁提起他来都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大谋略家,孙、曹、刘三家无论谁提起庞统来,都感叹说久闻此人大名。结果人家诸葛亮在那边风光无限,庞统却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在孙权刘备手下都得不到重用,最后好不容易在刘备手下做到了副军师,还在入川过程中不幸身亡,年仅36岁。
在我看来,庞统属于我们身边常见的那种天才,身怀绝技却恃才傲物,对身边的人无论是同事还是领导,谁也看不上,特别不会来事儿,通常还都是特别自我。这种人是单位里面最让人头疼的,极难管理,虽然能给单位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多数情况下领导都会舍弃他而选择那些才华不如他但是服从管理的员工。而且据原书记载,庞统有个爱好是喜欢评论别人,大伙聚会,他能挨个指着在座的人的鼻子褒贬对方好坏,你说在三国当时做官主要靠别人推荐的大背景下,这种逮谁说谁的人能有好下场吗?
最后,庞统无奈之下借鲁肃的推荐去见刘备,刘备和庞统属于互相看不上,庞统如果不是因为实在在前两家没饭吃了绝不会来找刘备这个落魄的皇室子弟,刘备手里有诸葛亮了,有没有庞统也无所谓,只是刘备明白,像庞统这样的人,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他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双方两相权衡,庞统算是留下了。
一山不能容二虎,况且是卧龙凤雏两大绝世奇才。庞统看不上诸葛亮的优柔寡断,加上他帮助刘备选择了入川,奠定了刘备江山的基础,更是有了轻狂的资本。但他面对的毕竟是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对手和刘备这个心胸狭窄的君主,两人心照不宣,选择了让庞统带兵出征入川。刘备手下猛将如云,犯得上让一个军师领兵么?同样是军师,为什么诸葛亮从来不会领兵冲到第一线去?庞统明知是计,却也知道自己若是不去,在诸葛亮手下也得不了好,加上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庞统的英年早逝,既有命运的坎坷,很大一部分也属于自身的原因,可以说正是他的性格把自己渐渐逼上了死路。从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曹操作为最后赢家的历史必然。
(徐健博 编剧)
三国迷:编三国要会捣糨糊
《三国演义》真是部奇书。五千年中国史,汉唐盛世能知道个来龙去脉的人不多,可一说到三国,村野匹夫也能讲出个故事二三。
说三国、写三国既是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也是个千夫所指的苦差事。金庸先生聪明,大作写遍宋元明清就是不碰三国。先生跟日本人说,自己想重写部三国,以吴国为主角,因担心与民间传统作对效果不佳故而作罢。若真写了,也真难免恶评如潮。金庸的死忠怕要感叹先生既写《射雕》何写《三国》,就像陈大导演的粉丝扼腕他既拍《别姬》何拍《无极》。
写三国,最难的就是众口难调。喜欢吕布的,夸他是千古第一猛将;不喜欢的,骂他是三姓家奴;推崇刘备的,觉得他是一忠厚长者;讨厌刘备的,看他就是一织席贩履的大耳贼。走马灯般登台的君臣武将三国里分分合合不可开交,三国的粉丝现实中叽叽喳喳嘴仗不停。
后人编三国,最要紧的不是表现什么人物,还原什么史实,而是要掌握一套捣糨糊的本领。像日本的光荣公司,三国游戏做了十几年,电脑都从286换成了双核,三国游戏还一代一代地屹立不倒,玩家众多。其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谁的粉丝都讨好,喜欢曹操的给出套《曹操传》,喜欢孔明的来套《孔明传》,就连我这种每次必选马腾孟获的玩家,《三国志》里都能编出一套情节跌宕起伏的三国奋斗史来。
所以,作为三国的编剧,不要妄想编出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电视剧来,否则毫无疑问是个悲剧。既然现在若干省级卫视能联合在一起搞《三国》(注意:都不敢叫《三国演义》),那又何必搞出一个忠于原著的版本来?当三国的编剧,未必要自己全写,会写剧本的三国迷有的是,自己全局统筹就行。写给四川台的剧本,主线就是刘皇叔;给江苏台的,就专门拍孙仲谋;给河南台的,自然表现曹阿瞒。方向正确了,情节和台词再雕琢雕琢就好办。至于三分天下前众多的小诸侯,冤有头债有主,这年头西门庆都抢得不可开交,三国诸侯的灵位还怕没有地方电视台来领?如果编剧足够强大,可以把各省台版本归拢精编一下,没准就成了三国版的《罗生门》,永垂中国电视青史。
这样一弄,各地的收视率绝对有保障,或许还会掀起一股“爱家乡,爱三国”的浪潮。当然,网上三国迷互殴的同时,地域攻击帖也会兴风作浪,正好给电视剧做免费的活广告。最主要的,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上面,还有谁会有闲心来骂编剧呢?
(沈闰州)
影评人:戏说不能遍体鳞伤
让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东汉末年,董卓迫使汉献帝迁都途中,中了曹操的埋伏,大将军吕布没有号令军队,却跑到此前不过一面之缘的貂蝉小姐坐轿前,对她大喊“小姐记着,这世上,有我就有你”。随后时空一转,貂蝉小姐晕倒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吕将军俯下身去,欲行不轨,这时貂蝉悠悠睁眼,望着吕布的战袍,问道:这是什么?吕布答:这是我的图腾!
这一场景中,琼瑶式的情节设置和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对白、以及时空穿越的流行元素被编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若出现在时下某部戏说历史的宫廷言情剧中,是再正常不过。然而它却出现在本该英雄逐鹿的新版历史剧《三国》中,便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而这样雷人的情景并非孤例。当曹操对着自己误杀的伯父吕伯奢的遗体大喊:“侄儿想念你”时;当汉献帝问曹操“这是何物?”曹操调戏般地回答“请陛下一猜”时;当许攸怒斥将士“你们是来打仗还是来调情的”时,其雷人指数都不亚于吕布救貂蝉的桥段。
编剧当然也可以辩解,这些桥段是运用后现代思维对历史故事进行“合理想象”和通俗化处理的结果,还算不上新版《三国》的硬伤,但诸多语言使用和史实上的错误编剧则难逃其责了,如袁术说“列位诸公”,董卓说“各位百官公卿们”这些同义反复的语病;曹操对刘备说“我才能和你相敬如宾”这样用错成语的笑话;汉人用唐诗的错乱;将关羽的祖籍弄错的瑕疵。在各大论坛上,寻找新版《三国》纰漏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踊跃参与,至今已发现上百处错误,而目前该剧不过只播出了18集,可想而知,待其全剧95集播完,发现的错误怕是能编一本字典了。
平心而论,新版《三国》并非没有优点,如其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曹操的刻画颇有新意;也比较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三国》中诸多人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然而其对原著的过度戏说、对儿女情长的过度渲染,以及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语言和史实上的硬伤,都削弱了这部历史剧的魅力。这也正是当下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软肋所在。历史剧的创作,不该沦落为借历史之名行胡编乱造之实的勾当,否则只会落得贻笑观众的下场。
(彭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