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枪林弹雨中的港片·飘着糖水味的香港

(2010-04-16 13:22:05)
标签:

影评

枪林弹雨

港片

糖水

《无间道》

香港

杂谈

分类: 不动声色

枪林弹雨中的港片

 

(《草地》周刊专栏文章)

康雯萱

       好几年前,有一个办时尚类地理杂志的朋友让我帮她找人约稿,写一写“香港的气质”。我没去过香港,对那个地方有天生恐惧症——打架啦,血战啦,黑帮啦,当然还有小马哥和小辣椒。毫无疑问,这个印象全部来自八九十年代那些港产电影。初中时候,一到夜里,街道上那些录像厅就开始循环播放《纵横四海》,一放就是一个通宵。
       因此,对我来说,香港是存在于胶片上的。我找了一个在香港学导演的朋友,认为他最能写出“香港的气质”。我想他的文章里一定有呼啸的子弹、飞驰的警车、寒光闪闪的兵刃、牢不可破的兄弟之情,结果一看标题我就傻了:《九龙湾的糖水店》。通篇写满市井的气息,生活的脚步,舒缓、真实、动人。旧旧的糖水店里,老阿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背双肩书包的小学生,直到她们长大、恋爱、结婚,直到她们的孩子又同样地背着书包在放学后走进糖水店。
       这是香港?
       现在去香港容易多了。从深圳过去,简直抬腿就到。渐渐地,香港不仅不再神秘,而且从高不可攀的“购物天堂”沦落为内地人“扫货血拼”的后院。大家知道香港不仅没有那么多黑帮、械斗,相反治安极好,秩序井然,即使在地铁里喝饮料也是不允许的。香港人比较实在,没有那么多虚荣,讲究踏踏实实挣钱过日子。像博士这种吃力不来钱的学位,本地人没几个青睐的,倒都给内地孩子读了去了。如此说来,踏实卖鱼丸的年轻人应该比加入帮派厮混的小子多得多。所以,真实的香港应该更像《麦兜的故事》里那样,生活艰辛但充满不屈和进取;或者像《月满轩尼诗》中那样,平凡琐碎但温情脉脉。
       然而我始终相信,黑帮片里的枪林弹雨代表了香港的另一个侧面。这种侧面不是指实际生活的某个方面,而是内在气质的体现。即使香港从来没有黑帮火拼,夜幕下它的骨子里一定也游荡着拼杀的冲动。历年来香港导演们抓住了这种良好秩序下难以看见的冲动,把它们写进故事,搬上银幕,成就香港电影的本土化特色。
       警匪片只是导演通过银幕阐述香港故事的一种方式。虽然讲的都是警察,但同样的办公室倾轧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行业,同样的家庭压力和个人危机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在《无间道》之前,香港警匪片大多以“正义大战邪恶”为主题,主人公必然是警察,是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代表,他所要打败的对象是坏人,要拯救的是无辜市民。这种模式演了许多年,观众已经看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直到《无间道》问世,才终于有了改变。在《无间道》之后,香港警匪片开始以“人人都有心魔”为主题,主人公还是警察,但他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好人;坏人有可能是劫匪也有可能是内线,但他也不一定是百分百坏人。总之,好人和坏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要打败的是自己,要拯救的也是自己。
       不过,现在的观众们可没有十年前好对付了。“正义大战邪恶”至少演了20年才逐渐淡出银幕,“人人都有心魔”刚刚演了几出,观众就有了点儿厌烦的意思。从杜琪峰导演、刘青云主演的《神探》开始,到《放逐》,到《窃听风云》,再到眼下正在上映的《火龙对决》,观众们已经渐渐摸清套路,不肯上钩了。就《火龙对决》而言,制作相当不错,任贤齐虽然长相喜气但演技尚可,除了故事略显薄弱并无大问题,但市场反响远远赶不上《窃听风云》,更赶不上《无间道》。要在类型片的框架里创新不是什么容易事儿,编剧们又该头疼了。
       话说回来,我还是更喜欢那个飘着糖水香味儿的香港。刀光剑影是大银幕的事儿,走出影院,我们所盼望的不过是平凡但清甜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