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地》周刊封面文章:“北漂春晚”:一个噱头一场秀

(2010-02-08 09:48:02)
标签:

春晚

北漂

炒作

山寨

相声

小品

魔术

歌舞

文化

分类: 中国调查

 

 “北漂春晚”:一个噱头一场秀?
晚会“很成功”,一些真北漂却感觉被忽悠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2/05/xin_0102070508596872013311.jpg

 

▲2月1日晚,全体演员登台庆祝“北漂春晚”“圆满”成功。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2/05/xin_010207050859953083812.jpg

 

▲北漂春晚组委会就是石文军的文化策划公司办公地。图为石文军从里屋走出。

 

 

 

 

 

    “他们(演员)都是成功的北漂,我看这场晚会应该叫成功人士的北漂春晚。”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完整的晚会,但是对我们这些真正的北漂来说什么也不是。”

    “北漂春晚”策划出的“十大北漂代表人物”中,甚至连朱军、张艺谋、潘石屹、张国立、大 山等都榜上有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吉玲

 

    腻了守着一台央视春晚过大年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于是,动机各异的“挑战者”纷纷粉墨登场。在去年“山寨春晚”的“启蒙”下,今年更是冒出了众多的央视春晚“挑战者”──民间春晚、网络春晚、摇滚春晚、老年春晚、农民春晚……当下,央视春晚紧锣密鼓地一审再审,各式“春晚”也摩拳擦掌。在一片喧嚣中,一场名为“北漂春晚”的联欢会“抢先”上演。

    2月1日,北京广播大厦1号录音棚,"北漂春晚"在一段“金光闪闪”的《激情水鼓》中开场。这是一个可以容纳400人的演播厅,舞台灯光绚丽、服装华美。从演出效果来看,有模有样,算得上是一场水平不错的联欢晚会。

    不过,看完整个演出后,“北漂”刘女士却认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完整的晚会,但是对我们这些真正的北漂来说什么也不是。”

 

令北漂失望的“北漂春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歌舞、戏曲、相声、小品、魔术……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晚会,演出内容颇为丰富。央视春晚有的,这里几乎都有。

    观众席上,一直关注北漂春晚的“北漂”刘凤珍一只手托着半个脸,眯着眼,落寞地看着衣装艳丽的演员曼妙的舞蹈。这个衣着朴实的在北京做过超市推销员、洗菜工的妇女,坐在被装扮得富丽堂皇的演播厅,感觉很不自在。

    “他们(演员)都是成功的北漂,我看这场晚会应该叫成功人士的北漂春晚。”刘凤珍有些无奈。

    演播厅外,晚会策划石文军在接受采访,表示自己对北漂春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甚感欣慰,“肯定不能看成是山寨春晚。”

    但是,“北漂”和“山寨”有必然联系吗?

    “北漂春晚”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生活艰辛的北漂们,自娱自乐的联欢。但翻开这场晚会的演出单可以发现,演员阵容并不是预想中那样的草根,戴玉强、耿宁、李广平等名人也在其中。他们还算北漂吗?

    25个节目的演员中,与人们日常印象中的漂泊在北京终日为生计奔波的北漂形象谈得上契合的仅有“西单女孩”任月丽和鸟巢建设者谭双剑。但这两位“名人”的境遇明显要比“蜗居”京城的大多数北漂好得多,因网络而走红的任月丽即将成为一名签约歌手,而谭双剑在节目现场还有私人助理相随。

    而在当初“北漂春晚”告全体演员书中称,“北漂春晚”应“引起全社会对北漂特殊现状的关注和共鸣”而生,集中体现“北漂一族漂在北京的酸甜苦辣”,要成为“大家躲避寒冷的小暖屋”。

    石文军坦承,这次晚会的大部分节目的演员都是他以及其他主创人员利用在文艺界积累的一些人脉联系到的。

    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演播厅中,唯一有点草根北漂气息的就是观众席一侧的近90名穿着北京西站环卫服、工地建设服装的人。

    但其中一名北京西站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是被领导拉过来的,“他什么都没说,就说是让去当群众演员。”他看不出这场晚会和其他晚会有什么区别,更看不出与“北漂”人真正的生活状况有什么联系。

 

令北漂充满期待的“热线”

 

    时间拨回到去年12月20日。当天,"北漂春晚"组委会举办了首个新闻发布会,并向社会公布了两个征集节目的热线电话。

    很快,这两部征集节目的热线,变成了北漂的“求助热线”。

    高峰时,"北漂春晚"组委会每天可以接到50来个电话,而将近一半的电话都是求助、诉苦的。来电者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有党员、军人、在京大学生。

    一位在公司上班的白领女性在电话中开口就问,“孩子学籍迟迟入不了北京,能不能想办法给我们反映反映?”而一位从事教育的赵先生,打来电话,表达想通过晚会讲述打工子弟入学的事迹,反映民工子弟受教育现状。当然,不少学校的大学生打电话过来,要求做志愿者,为北漂做些事情。

    两部公布的电话中的一个是石文军的手机号,“我都成了心理咨询医生了,开始还耐心地记下来,后来就顾不上记了。”石文军说。

    而通过这两个电话,“北漂春晚”最终征集到了近80个社会节目。

    1月5日,北京大雪围城。就在这一天,北漂春晚组委会在位于北京马连道的一商城进行了第一次社会节目展评。

    “水龙头”来得最早,但却非常不起眼──中长的黑色棉袄,黑色西裤,手上提着两个已分辨不出色彩的帆布袋,袋里是他的替换衣服──这差不多是他在北京的全部家当。

    “水龙头”带来的节目是自己原创的歌曲《给亲人洗脚》和《狗》。他原名叫度晓宏,只因常在北影制片厂、798等待做群众演员时,让哭的时候眼泪像水龙头一样哗哗流下而得名。在北京漂着,他的梦想是某天像他的东北老乡赵本山一样出名。

    梦想虽美好,但他不得不过着白天“住”肯德基,晚上“睡”麦当劳的“游击”生活。“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北漂,吃过很多苦,有很多故事,我想通过节目把他展现出来。”他说。

    “水龙头”喜欢原创,而同样来自东北参加选评的刘凤珍则喜欢模仿小品中的人物。

    喜欢归喜欢,但在北京的五年多从事的都是推销员、洗菜工等工作的她显然没有什么演出经验,展评时她表演的是赵本山的成名作《小草》中的老太太,她弯曲着双腿,一只手放在额前,眯眨着眼睛,声音低沉,表情丰富。只是穿着厚重的深色羽绒服,怎么也不像舞台演出。穿着一双带跟皮鞋的她,在表演走路不稳时,一个趔趄从舞台正中冲了下来。

    刘凤珍对自己这样的表演很不满意。“太紧张了,没有时间把行头换上。”她指着一个不起眼的布袋说,“你看,本来是要用袜子包起裤腿,再穿上布鞋的。”

    “我是在报纸上看到‘北漂春晚’的,我一直喜欢演小品,但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有表演的机会。希望在这里找到认同感。”刘凤珍说。

    在酒店做维修工的夏先生带来了一首创作的歌词:“一只北漂的乌鸦,许久找不到栖脚的树杈,世界如此繁华,哪里才能容得下它……”他希望“北漂春晚”主创人员能给这首反映底层北漂生存状态的词谱个曲,献给“北漂春晚”。

    同样渴望上“北漂春晚”的还有内蒙古小伙子满都拉。他是一个在北京动物园一带卖唱的流浪歌手,在路边丢弃的报纸上看到筹办“北漂春晚”的消息。在他看来,“北漂春晚应该办得与众不同一些,不能形式化,内容上应该有深刻的东西,应该是亲历艰辛后有感而发的东西。”

 

“北漂”被商业炒作绑架了?

 

    在“北漂”刘先生看来,“‘北漂晚会’应办成容纳漂泊在北京底层的人参与的晚会,让社会底层的人高高兴兴乐一下。”

    但“北漂春晚”的策划人员却对这些草根甚至显得“山寨”的节目并不满意。1月5日的节目展评后,石文军就坦言:“来的都是百姓,热情有余,但没有多少艺术含量。”

    他甚至担忧,因参加展评的节目档次太低,会让前来采访的媒体将“北漂春晚”和“草根春晚”“山寨春晚”归于一类。

    其实从一开始策划,“北漂春晚”策划人员就一直对外宣扬其艺术性和高品位。导演史慧军说:“一提到北漂春晚,人家就把你往低里看,认为很草根,所以我们就要往上拔。”

    自1月5日的展评后,“北漂春晚”主创人员就认为“得赶紧地联系成熟的节目和演员了。”

    1月17日,“北漂春晚”组委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北漂春晚节目名单。耿宁、张咪等已经有些名气的演员占了大多数,而通过1月5日的节目展评入围的仅三四个演员,并且他们也是艺术院校毕业、已积攒了不少舞台经验的成熟演员。而度晓宏、刘凤珍等这些草根北漂都没有接到后续通知。

    几天后,这一名单又被悄悄撤下来了,一名策划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因为此后又有很多像戴玉强、阚丽君这样的名人加入,节目在不断地变化。”

    但大多数热情的参与者们对这一做法并不认同。满都拉认为,北漂春晚最应该体现北漂人的真实性,考虑到收视率问题请一两个名人客串可以理解,“但既然是“北漂春晚”,表演的人必须是北漂人,如果随便请一些成功的演艺界人,就没有意义了。”

    很多人看来,“北漂”应该是在打拼在北京各行各业中生活相对艰辛的底层人。而石文军对北漂的定义却与常人的认识大不相同,在他看来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在北京生活却没有北京户口、有北京户口事业有成但内心缺少心灵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都可以算是“北漂”。

    基于这样的“北漂”概念,“北漂春晚”策划出的“十大北漂代表人物”中,甚至连朱军、张艺谋、潘石屹、张国立、大山等都榜上有名。

    军乐团指挥出身的石文军,目前的身份是一家文化策划公司的经理。利用“北漂”概念打造“北漂春晚”,还只是石文军计划中的第一步。

    “北漂文化都有20年了,我一直想推广这个文化,当然文化经济都是相互挂钩的,迟早都要进入经济范畴的,迟早会受益的。”

    尽管石文军说第一届“北漂春晚”是公益活动,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北漂春晚”最终还是与多家赞助商合作。石称,赞助商的赞助仍不能支付所有的活动支出,他自己仍为活动自掏腰包。但是他也不讳言,北漂春晚是他打造北漂文化的开始。

    雄心勃勃的他甚至希望“北漂春晚”今后能形成一个品牌,成为一个不亚于“同一首歌”的大型晚会。

    “我们以后要让投资商跟着我们北漂春晚转。”石文军信心满满。

    但是,对于长期关注“北漂春晚”的刘凤珍等真正北漂来说,多少有些被忽悠的感觉。

 

本文见报于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13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