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良
1月12日,有一群自称为“拜客·广州”的普通年轻人,很“高调”地给广州市市长张广宁送了一次礼。不过礼物很“低调”──一辆“五羊牌”自行车。
中国有句俗话“礼轻情义重”,这辆普通的自行车背后,包含着至少3万多广州市民的期盼。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1/15/xin_3701071513464842575038.jpg
▲与市长见面前,“拜客·广州”还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供图:“拜客·广州”)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1/15/xin_370107151346843922739.jpg
▲与市长交流后,“拜客·广州”在市政府门前开心地合影。
(供图:“拜客·广州”)
“这只是一个巧
合,一个契机”
见市长的前一天,“拜客”们还在彻夜忙碌着。
1月12日,“拜客”的代表们与市长见面的流程中,有5分钟时间是由“拜客”们来介绍自己,以及介绍他们对于改善广州自行车生存空间的建议。为了这5分钟,他们熬夜整理了发言稿,一位绰号“小骨”的“拜客”,甚至改稿改到凌晨5点。
陈志君,外号“大头”,广州公益圈子里的活跃分子,也是“拜客·广州”的发起人之一。作为“给市长送自行车”这一创意的“发明人”,他自然成了发言和赠车最当仁不让的人选。但前一天,陈志君正在南宁。他乘坐当晚6点的飞机回到广州,与“拜客”们会合后,一起来见市长。
广州市政府显然对这次市长与“拜客”们的见面很是重视,除张广宁市长外,环保局、市城乡建设委、市交委、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等数个政府部门,一共派出了7人参加这次交流活动。“市长跟想象中的严肃有点出入,十分亲切友善。”“拜客”陈嘉俊回忆,当陈志君向市长介绍“拜客”的“设置私车保管站、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租赁点设置志愿者实习岗位、统一规划自行车道”等建议时,张市长在一旁连声叫好,还向“拜客”们介绍了广州在绿色出行方面所做出的工作,以及广东省关于“绿道”(绿色生态化的自行车、行人通道)的建设规划。
整个过程“好像发梦(广东话:即做梦)”!陈嘉俊说。
陈志君也坦言自己当时“一直比较兴奋”,但对于“拜客”们能与市长和政府部门进行见面、交流,他也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成功不是自身的成功。这只是一个巧合,一个契机。我们猜测,我们的行为应该是符合了市政府的一些布局和安排,只是刚好有这么一些人提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要求,所以它最后就变成通过市民的声音说出来。这是某种程度的契合吧。”
骑行在“没有自行车道的城市”
和“黑客”(Hacker)“博客”(Blogger)类似,“拜客”也是个音译词,其原型就是英语单词“bike”(自行车)。但和前面两者不同的是,“拜客”并非舶来词,而是几名来自广州公益机构和高校公益社团的年轻人经过“票选”之后,用来称呼他们这一群为改善广州单车出行环境“鼓与呼”的志愿者的集体称谓,其全名是“拜客·广州”。
“‘拜客·广州’不是一个组织。”陈志君一直在强调他们的“公民性”而非“组织性”,“我们只是最普通的公民,我们的行动,只出于对自行车的热爱。”
实际上,对于更多普通的广州市民来说,骑自行车出行,不仅是出于“热爱”,更是生活的需要──从前几年广州开始“禁摩(托车)”“禁电(动车)”之后,不少市民开始把自行车当日常交通工具。然而,有媒体分析:由于近年来广州一直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广州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自行车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在广州市区的干道上,很难找到一条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点也是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广州的城市交通正变得越来越拥堵、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骑自行车出行绿色环保、缓解交通压力,优点不言而喻。但我们的现状却是不得不骑行在‘没有自行车道的城市’。”对骑车一族面临的尴尬,不少广州公益人士都开始思考、讨论起来。直到2009年6月,“拜客·广州”问世,并通过“分享会”“地铁‘快闪’活动”等多种公益活动形式,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我有个疯狂的主意!”
“其实,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考虑做很多不同的东西。”梁婉云也是“拜客·广州”的元老之一,她介绍说,他们最初是想推动广州大型超市的停车点能允许停泊自行车。但经过实地考察,“拜客”们发现:不少超市都毗邻地铁,交通很方便。而相对来说,地铁口附近,才是更需要建设单车停放点的地方:“我们就想到了上网给市长信箱写信,提出我们的建议。”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类似“告御状”式的传统思维,也催生了他们“直接找市长交流一下”的想法。但很显然,市长很忙。不是轻易想见就能见到的。
“我们需要一个好由头,而且不能用太直接的压力,最好是‘温柔’一点的。”苦苦思索之后,陈志君突然一拍他的“大头”,“我有个疯狂的主意!我们给市长送一辆自行车吧。我们送个礼,你跟我们见面应该就最名正言顺了吧。”
为了让自己的行动更加名正言顺,从2009年10月29日开始,“拜客”们又发起了一个名为“我要送一辆自行车给广州市长,请你支持”的网络投票活动。他们的目标是征集到1万个支持的投票,但网友的热情超乎他们的想象:仅一个主要的门户网站,这个投票就有超过3万次的支持和近2000条回帖。
网上收获无数支持后,2009年12月15日,“拜客们”把给张市长的建议信和“送市长一辆自行车”的投票网页连同网友评论,一起打包投递进了广州市政府的网上市长信箱。“拜客”们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回应:市长秘书联系了梁婉云,称市长已经看到他们的信,并把他们信中反映的事情交给市交委处理。2009年12月23日,“拜客们”也接到了市交委客管处工作人员电话,“拜客们”说出了愿望:在地铁口设置能预留自行车停放点,租赁点能停泊私人自行车。2009年12月30日,张广宁回应“拜客们”:交委已提交了相关方案。
“前几天,地铁坑口站推出一个能停泊私人自行车的租赁点。”梁婉云希望,坑口租赁点的推出,是和“拜客”们的努力有关的。
与此同时,“拜客”们也加紧了追问市长的“档期”。在他们近乎两天一个电话的“骚扰”下,1月10日,市长秘书终于告诉他们:张广宁市长决定于2010年1月12日与“拜客”们见面交流,你们可以来给他“送礼”了。
“称称自己有多少斤两,能做多大事儿”
给市长“送礼”成功,也让“拜客”们一夜间成了名人,不少媒体都跑去采访他们。光是1月13日,他们就“一个下午都在接受采访”。陈志君感叹:“唉,这日子没法过了。”
还有新闻网站为“拜客”们的这次活动制作了一个专题供大家讨论。而在论坛里,有网友质疑张广宁市长此举是在“作秀”。但陈志君并不这么看:“政府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市长心里也装着个城市,对城市发展的诸多层面、数据,张市长都能了然于胸,我相信很多官员都能如此。只是现代政治更多的是协商和沟通的过程,我们的政府还在学习这些。”
同时,他也认为,其实不能什么事情都去找市长:“公民社会不是这样的。”他觉得,自身应该先“称称自己有多少斤两,能做多大事儿”,“太多责任反而成为负担”。
梁婉云也表示:“我们大家都是爱玩之人。所以,大家都会以开心做事的心态去做公益活动。”而这,也是“拜客”们坚持不搞“组织化”的原因之一。
“见市长”并非“拜客”们的终极目标。“市长把我们的建议发给不同的部门去做,还要市交委跟我们继续联系、听我们的建议。而我们也要继续试用租赁点自行车,反映试用和表达市民声音等。”梁婉云说。
“我们也需要时间消化现在的状况,包括媒体的力量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进度。我们最近还是会再碰面,商量下一步行动。我们希望准备好以迎接接下来和交委的沟通。”陈志君强调,“还是那句话,称称自己有多少斤两,能做多大事儿。”
(《羊城晚报》记者黄丽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