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鱼类之39---沙姑子(板黄)

标签:
旅游 |
分类: 黑龙江省流域内的鱼类 |
鲤科、鲴亚科、鲴属----沙姑子
中文学名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青板刁、黄片、黄皮、黄尾刁子等,是普遍分布于我国江河、水库、湖泊中的一种中小型食用鱼。
东北人常把它叫做板黄,因为它跟银鲴(黄姑子)很像,所以,也有叫它黄姑子的。
黑龙江水产研究院的任慕莲教授在《黑龙江鱼类区系分布》里提到,细鳞斜颌鲴在兴凯湖和镜泊湖存在,但200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金志民教授对兴凯湖的考察提出,兴凯湖里只有银鲴(也就是黄姑子)没有细鳞斜颌鲴。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细鳞斜颌鲴现在已经广泛养殖或者放流养殖,考虑到这种情况,网上有很多资料说它存在于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应该可信。
黄姑子和沙姑子的区别有两个:
1.黄姑子没有腹棱,而沙姑子有。
2.黄姑子常见个体10-20公分,沙姑子成体在20-40公分左右。
百度一下
1、形态特征
细鳞斜颌鲴头小,吻钝,口下位横裂,呈弧形,下颌的角质边缘比较发达。体侧扁,腹部稍圆,背鳍起点处较高,从肛门前至腹鳍基部有明显的腹棱,腹棱不完全。鳞片细小,排列紧密。鱼体背部灰黑,腹部淡白,背鳍浅灰色,尾鳍为桔黄色,其它各鳍浅黄色。
2、生活习性
细鳞斜颌鲴常生活在江河、水库、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有集群摄食、活动的习性。在天然水体中,成鱼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刮取水底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幼鱼多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与其它鱼类混养,无食性矛盾,并能清扫食物残饵,净化水质。
3、繁殖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细鳞斜颌鲴的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初次性成熟的亲鱼体重一般在400~1000克。同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稍小。细鳞斜颌鲴鱼卵为粘性卵,但比鲤鱼卵的粘性稍弱。在长江流域,4月下旬或5月初,当水温在18℃以上时,亲鱼开始随意性产黏性卵,历时约2个月,平均每公斤体重的鱼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细鳞斜颌鲴产卵没有固定的产卵场,一般是随意产出,随水流漂浮,遇到可粘附的物体即粘附其上,完成胚胎发育,孵出鱼苗。
4、生长
最大个体可达1500克。生长速度以1~2龄最快,1龄鱼平均体长160毫米,2龄平均体长248毫米。
5、经济价值
细鳞斜颌鲴含肉量高、肉质鲜美细嫩,据测定,内脏仅占体重的8%~12%,蛋白质含量占22%,脂肪含量占2%左右;饲养容易、简便,食料来源广泛,主要摄食天然饵料,从人类食用角度来看,属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绿色优良鱼类品种。
近年来,名特优鱼类虽备受关注,但细鳞斜颌鲴一直未受到重视。一方面是具有该鱼的水域未能很好地进行繁殖保护,另一方面是很多水域都没有放养它。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域都存在富营养化的趋势,细鳞斜颌鲴是以腐泥、腐屑及藻类为主要食物,在不增加饲料的情况下,水体中放养或混养细鳞斜颌鲴不仅能提高单位面积鱼的产量,而且能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因此,大力推广细鳞斜颌鲴的养殖技术,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水域环境、生态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深远意义。
鲴鱼是鲴亚科鱼类的总称,在我国有4属10余种。目前在江河湖泊水库中天然繁殖和生长的鲴鱼主要有银鲴(Xenocyprisargentea Gunther)、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黄尾鲴(Xenocyprisdavidi )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4种。其共同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
银鲴和细鳞斜颌鲴的区别:
1.形态特征
两种鲴鱼的主要区别是:
①银鲴下颔角质边缘不甚发达,肛门前的腹棱不完全或无,鳃耙数38—45;侧线鳞在仍个以下;咽喉齿3行;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鳃盖膜后缘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背婿和尾鳍灰色,其它各鳍呈淡黄色。
③细鳞斜颔鲴下颔角质边缘比较发达,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腹棱完全。侧线鳞71—84。咽喉齿3行。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桔黄色,其它各鳍浅黄色。
2
.生活习性
3.
生长
前一篇:黑龙江流域鱼类之38---黄姑子
后一篇:黑龙江流域鱼类之40---银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