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鱼类之38---黄姑子

标签:
旅游 |
分类: 黑龙江省流域内的鱼类 |
鲤科-鲴亚科-鲴属---黄姑子
这种鱼,中文学名叫银鲴(鲴发固音),有时在饭店还能吃到,不过似乎越来越少,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妨看看下面转载的一位网友的文章:
黑龙江下游的夏日傍晚,风平浪静,江面上映着青山和绿树的倒影,被流动的江水拉成一道道白亮亮的横线,越发显得风光旖旎。在一处平静的江面上,好似突然刮过一阵清风,吹皱了平静的江水,泛起一片涟漪。可是令人十分奇怪的是,别的地方都是风平浪静,为什么只有这片水面上刮起一阵微风呢?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片涟漪还一直朝江上游漫过来?原来,这正是一群正在逆流而上的黄姑子鱼。
黄姑子,学名银鲴,鲤科,地方名,黄鲴鱼、黄姑子、板黄等,是黑龙江里的一种小型鱼,体长一般在十五到二十厘米,体重在五十克至二百克之间;身体延长,侧扁;头短,吻钝;口小,侧线较平直,明显;鱼鳞细小;脊背青色,下部银白色。在鳃盖膜上有处较明显的橘黄色斑块。黄姑子的背鳍有硬骨刺,灰色,胸鳍橘黄色,尾鳍分叉,暗黄色。故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人称之为黄姑子,或者板黄。
黄姑子鱼不仅产自北方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诸多河流中,从辽河至珠江各主要水系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产季多在每年的五至六月份。南方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一般多在秋季捕捞。黄姑子鱼生长较快,在江河、湖泊中的天然产量很大,尤其是在江河的中、上游产量较多,是经济鱼类之一。但是,黑龙江中的黄姑子鱼个头较小,远不及生活在长江流域中的黄鲴鱼长得大。
黄姑子鱼喜欢成群游动,多则可达成千上万尾集聚在一起,密密麻麻地逆流而上。如果后面尾随着大型食肉鱼,黄姑子鱼则会吓破了胆,噼里啪啦的乱蹦乱跳,窜出水面,水星四溅,仓皇逃命。记得我家刚从佳木斯搬到勤得利的那年冬天,当时我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和几个男同学到大亮子河口滑冰时,曾见过很大一群黄姑子鱼,当时我几乎惊呆了,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鱼集聚在一起!
那是个初冬的一个周六,下午没有课,我们几个人来到大亮子河口时,发现脚下的冰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颜色特别重,透过薄薄的冰层,才发现方圆四五十米的冰下面,密密麻麻的全是黄姑子鱼。它们几乎全是一种姿势,嘴贴在透明的冰下,头挨着头,一动不动的懒洋洋地在那里晒着初冬的太阳。我们几个使劲儿一跺脚,鱼群被惊散了,稍微停了一会儿,又慢慢聚拢过来,静静地停留在冰下面……
黄姑子是种十分弱小的鱼类,特别是到了每年六月的产卵期,及每年深秋的冬眠前的这段时间,经常可以看见大群的黄姑子鱼在逆流而上,在平静的江面上冲起一片涟漪。碰到突发事件,或者遭遇到大型食肉鱼的攻击,为了逃命它们还会接连不断地从水里蹦跳起来,一时搅得江面上水花四溅。
一般来说,黑龙江里的鱼类并不都过着群居生活,只有那些小型鱼和食草鱼及杂食鱼类才喜欢成群结队地游动,如鲫鱼、鲤鱼、胖头、草鱼等,而那些大型食肉鱼一般都是独往独来的。在这一点上来说,水陆同理。谁见过老虎、豹子、黑熊等大型食肉兽类过着群居生活的?那些食肉动物为了不和别的动物分享有限的食物,当然不可能过着群居生活,它们多是独来独往。只有那些弱小的鱼类,或是食草鱼类为了对付食肉鱼这个天敌,不使自己的种群遭到灭顶之灾,使之彻底灭绝,只能消极对抗,成群结队地活动。它们这样成群结队游动,最起码有两种好处:作为个体来说,它们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可以不时地变换队形,时里时外,使大型食肉鱼一时无法确定捕食目标,可以比较成功地躲避大型食肉鱼类的攻击;而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即使有个别的黄姑子鱼被大型食肉鱼吞食,但是被吞掉的只是某条个体鱼,绝大部分鱼仍旧留在鱼群里,得以保留下来,还可以继续繁衍生息,使种群不会惨遭彻底灭亡之灾,生生不息。
黄姑子长得和白鲦儿(当地人称之为白漂子)极为相似,脊背同样为青色,下部银白,冷眼看去很难区别这两种鱼。它们不仅个头大小相仿,甚至连生活习性都颇为相同,同属于水上层鱼类,这和它们的捕食习惯有着直接关系。黄姑子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或在水面飞行的昆虫,贴近水面游动,更便于它们捕食。依据它的这种捕食习性,用小号鱼钩挂上苍蝇、牛虻,或者飞蛾之类的小飞虫,用鱼竿把鱼饵挑在水面,上下地来回点动,便可以看见一条黄姑子鱼飞快地游过来,一口把鱼饵叼住。这工夫赶紧提竿,一条银灿灿的黄姑子鱼便会扭动着尾巴被钓上来。
不过,像这样挑着一支短鱼竿,坐在江边石头码头钓黄姑子鱼的,都是顽皮少年们的一种游戏而已,没有太当真的,钓上来的黄姑子鱼多都当场放掉了。那些真正捕捞黄姑子鱼的,多是使用渔网。
捕捞黄姑子鱼,用的是一寸四小眼丝挂子,或者小淌网。当然,真正的渔民是不会用这样的小眼渔网捕捞黄姑子鱼,只有那些业余“渔夫”才会这样捕鱼。但是不得不承认,那些业余的渔民都很聪明,他们放淌网并不用渔船,只是用一只空塑料壶,或者一种叫“风车”的渔具便可以把渔网带进江流里。其实所谓的“风车”,并不是利用风作为动力,而是依赖着江水的冲力把渔网带进水中,与其叫“风车”,还不如叫“水车”更确切一些。这两种捕鱼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一直没有学会,每次去江边捞黄姑子鱼,我们都是用抄网舀鱼。
几天前的一个傍晚,我在哈尔滨公路大桥附近等一位朋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来了一个卖鱼人,那人拿的也是舀鱼的抄网。见鱼心喜,我也凑过去看热闹。那个人从筐里倒出来两三斤小麦穗,还有几条不到一拃长的白漂子,一打听鱼价,想不到每斤竟要六元钱。过去黑龙江的黄姑子每斤也只不过卖几分钱,即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每斤也不过卖到一元钱左右。到了2007年春天,出鱼的佳木斯每斤黄姑子鱼的售价已经达到了十元钱,听说即使在黑龙江边也要卖到6元钱。我从没有在哈尔滨看见过卖黄姑子鱼的,我估计即使有卖的,至少也要卖到十五到二十元钱一斤,已经是过去的鱼价几十倍,到一百倍左右了。
黄姑子鱼作为一个弱小的鱼类,能够从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肯定有着十分完善的种族保护体系,但是,在自然界中被无法灭绝的黄姑子鱼,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捞,再加上江水污染等原因,黄姑子鱼几乎到了灭绝地步。即使盛产各种鱼类的黑龙江下游,也很难见到大型的黄姑子鱼群了。
前一篇:黑龙江流域鱼类之37---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