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鱼类之4---鲇鱼

标签:
东北鲇鱼 |
分类: 黑龙江省流域内的鱼类 |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4/25/211617y2tjeala6at023at.jpg
网上转发的鲇鱼图片
小时候抓个青蛙,拴到大号鱼钩上,然后用撇弦(粗的鱼线,线坠一般挂个旧锁头,以便能甩的远)把它甩到松花江的大流里去,因为鲶鱼一般都在深水处,然后把鱼线拴到一个从竹扫帚上抽下来的竹条上,竹条插到江边泥里,竹稍拴一个小铃铛,完事我们就可以跑一边捕鱼或者游泳了,如果鲶鱼或者大鱼咬钩,铃铛就会哗啦哗啦响,这时我们一帮小孩子都会赶紧跑上去,一边慢慢往上拉线,一边感受鱼的大小和力度,快到岸边时,就能隐约看到鱼的影子和激起的水花了,那时是最激动的时候,难以忘怀。
甩撇弦(线)要有技巧,在身体一侧上下垂直了轮圈,轮几圈后找准角度,松手,鱼线就会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去。如果你没上下垂直轮圆,鱼钩就容易扎到小腿上,或者出手的角度没掌握好,一出手感觉不对又立刻想抓回鱼线,鱼钩就容易扎到手里,我是不如表哥他们的,就曾把鱼钩甩到手的虎口处,那时也不知道上医院去处理,就是硬拔,鱼钩的倒刺往往让人疼的直跳,同样难以忘怀。
一般长度在二三十公分长的鲶鱼,我们都叫鲇鱼球子,大的才叫鲶鱼。
黑龙江人大多知道依据俗语: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据说前几年被拿到中央电视台去宣传,搞的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鲶鱼炖茄子,在黑龙江是最普通的做法,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茄子,往往比鲶鱼还要好吃的很,吃完你一看,往往盘子里一块茄子都没有了,就剩鲶鱼了。有些食材相互搭配借味,往往口感更上一楼,海蜇丝拌黄瓜丝如此,鲶鱼炖茄子也是如此。
鲶鱼有三大,即嘴大、头大、肚子大。其色别有两种:一种是青灰色,一种是牙黄色,牙黄色的鲶鱼身上有花斑。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刚打出的鲶鱼如果身上是黄色的,在鱼篓里后者水桶里放的时间久一点,也会变成黑色的,这点很有趣,但不知是什么原因。
此鱼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鲇鱼的最佳食用季节在仲春和仲夏之间。鲇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4/25/211618vjya61jd65yw11zp.jpg
这个是08年10月19日跟随大庆快乐驿站休闲等人去大秃顶子山,回来时路过九三拍摄的鲇鱼,这种鲇鱼应该是生长在拉林河水里吧(拉林河是牤牛河的支流,牤牛河是松花江的支流,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所以体表呈黑色。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4/25/211621lhmqnae0yl90mu0q.jpg
这个是09年6月25日跟随油城户外猴子等人去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时在河边拍摄的,体表青灰色。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20/1927008qddusgzw3ud88dw.jpg
这个是2010年8月跟随都市户外彪哥等人去嫩江边露营时渔家送给我们吃的嫩江鱼,里边的鲇鱼青黄色更明显些(中间3条和最底下最大的那条),而且有了花纹,不知是否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导致。听渔民说,黑色的鲇鱼是死水长大的,黄色的是江里的,不知是否正确。我小时候在松花江边经常捕到的小鲇鱼,也就一捺多长,脑袋很大,身体发黄,我们管这样的鲇鱼就叫鲇鱼球子。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20/192521x1xm4noyo5nvox4v.jpg
这个是2012年4月去嫩江边看到的开江鲇鱼,颜色稍微发淡,估计是食物冬季缺乏的缘故。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20/192526ok8ed1sskwu569e5.jp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20/192529m5j6ma7bg97h7959.jpg
上两张图是2011年10月1日我会黑龙江省通河县老家,在花树村附近的河叉子里用旋网捞到的,开始出水时身上是黄色,有花斑,过了一段时间后,基本就变成了黑色。
之所以列了这么多鲇鱼,就是因为由于水域的不同,食物的不同,生殖期的不同,导致鲇鱼的外表体色也有很多差别。实际上,其他种类的鱼也是这样,想要细抠抠,立马迷糊。
不得不说的是,全世界有两万多种鱼类,鲇鱼就占了1500多种。
扩展阅读:
鲶鱼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末端达眼后缘的是大口鲶)。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一般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
鲶鱼为底栖肉食性鱼类,鲶鱼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鲇鱼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