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月泉选回选曲专题(视频专辑)01/45

(2020-10-24 21:40:30)
标签:

杂谈

                                                   评弹印象(十九)                   tycqycqy5

蒋月泉(1917年12月-2001年8月)男,出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
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曲艺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和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35年拜师学艺。后在江浙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副团长、艺术顾问,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师从张云亭、周玉泉。1936年向张云亭学唱《玉蜻蜓》,1941年向周玉泉学唱《文武香球》,当时有人赞他的演出“说噱得云亭之妙,弹唱有玉泉之神”。借鉴京剧发声方法,在“周调”和“俞调”的基础上他创造发展了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蒋调”,成为评弹曲调中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弹词流派唱腔。
蒋派艺术魅力无穷,他说书官正,章法正谨,说表细致清脱,语言高雅凝练、幽默含蓄,表演潇洒传神,弹唱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后期更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书坛上最负盛名的大家,蒋派艺术也成为评弹中最重要的流派,他早年多次来沙溪说书,拥有很多忠实听众。
      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曾任副团长。
蒋月泉的书艺精湛,台风严谨,说表清脱,含蓄幽默,刻画描绘真切细致。所演现代书目,在表现人物方面更显功力不凡。他还培养了王柏荫、潘闻荫、苏毓荫、华国荫、蒋培森、秦建国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蒋调”接班人。
2001年08月29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4岁。
      蒋月泉出生于上海一个戏院职工家庭。父亲蒋仲英,母亲蒋顾氏。蒋月泉为长子,原名根生。
因父亲为戏院案僚,从小在戏院中长大,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对其它剧种也是耳濡目染,经常观看,不知不觉中喜欢了表演艺术。
     13岁就读于央振中学,其间对评弹艺术发生了兴趣。因家贫,常去弄堂口的水果店旁听留声机中的开篇,经常一听就忘记时间,要父母、好婆等去寻找才回家。
     17岁拜钟笑侬为师学说《珍珠塔》。因感到此书不合自己的性格,三月后又投张云亭学说《玉蜻蜓》,翌年登台演出,并在电台为观众演唱开篇,一举成名。当时的代表作为《男哭沉香》、《女哭沉香》、《离恨天》等。19岁光裕社出小道,艺人身份得到行会组织的承认。后因仰慕周玉泉的艺术,甘愿自降身份,拜隔房师兄周玉泉为师,学说《文武香球》和《玉蜻蜓》。
     23岁张云亭领徒蒋月泉在光裕社出大道。是年因倒嗓,蒋月泉把京剧老生杨宝森的唱腔和京韵大鼓的发声方法融化到自己的唱腔中,并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在“周调”的基础上不断衍变,开始慢慢形成了“蒋调”。当时代表作为《杜十娘》、《战长沙》等。
     27岁就开始跑码头,在无锡演出时,道中姚荫梅路过借宿在他演出的书场里。两人秉烛夜谈,姚荫梅一针见血地说:“你现在是小人穿件大衣服,和你名气不符。”蒋月泉想起茶会上也有道中说:“搭蒋月泉敌档只要顶俚十只开篇,十只开篇过后俚就漂脱哉!”蒋月泉明白,说书主要是说表,说、噱、弹、唱,唱为最次。要成为响档,说表是最重要的。说书先生总要到小码头各书场摔打出来。蒋月泉明白自己是唱成蒋调,唱成响档的。不经过跑码头,终难成真正的响档。就决定放弃上海舒适的环境,和曹汉昌、潘伯英等越档演出,在经过江浙码头几年的不断实践后,蒋月泉终成一位说、噱、弹、唱俱佳的真正的大响档。
     在评弹界三皇祖师的诞辰之日,道中聚餐庆祝。席间,张鸿声因多喝了酒,和沧州书场老板发生口角。张说了些过头的话,伤害了对方的面子,沧州书场老板和书场同业行会决定要制裁张鸿声在上海的演出。蒋月泉挺身而出,为保护道中利益,联合张鉴庭、张鉴国、王柏荫、潘伯英、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韩士良、张鸿声,形成一个整体进入书场竞争,人称“七煞档”。
     34岁时参与组建了上海人民评弹团,刘天韵(任团长),蒋月泉、唐耿良(二人为副团长)、周云瑞、陈希安、谢毓菁、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张鸿声、姚荫梅、徐雪月、程红叶、陈红霞、吴剑秋、朱慧珍、韩士良、姚声江为首批进团的十八艺人。
     之后的评弹艺术生涯,坎坷,艰辛,成就,丰硕,泰斗..... 
     以下几篇文章可见一斑。
===============
                                  评弹泰斗蒋月泉      中国人民大学 2005文化节
一、少年投师临街听曲
蒋月泉祖藉苏州。 1917年12月出生在上海。父亲在京戏院推销票子(俗称“案目”),收入菲薄。供他读了几年小学,曾想让他从师学习京剧武行,但他母亲舍不得幼小的孩子去练功,挨打受苦,没有同意。他十二岁时,母亲病故。家庭经济更加拮据。他父亲原也是个评弹听客,便要他学唱评弹,以便早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样,1934年,他便拜苏州弹词艺人钟笑侬为师,学唱《珍珠塔》。那时,他说的是一口上海话。从学艺开始,才学说苏州方言。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他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这种软糯幽美的地方语言。经过后来的不断磨练,终于最后成为了一位苏州方言的大家。
从钟笑侬学了三个月,他觉得钟笑侬所说的《珍珠塔》与自己的个性不合,才又改投擅说《玉晴蜓》的张云亭为师。张云亭说书的风格细腻蕴藉,遣字用语,精练风趣,人称“翡翠蜻蜓”。这也正好符合蒋月泉的性情气质,从此奠定了他后来的艺术道路的说书风格。
二、一曲蒋调名望鹊起
1938年左右,蒋月泉出于对另一位说《玉蜻蜓》的响档周玉泉的钦慕,再拜周玉泉为师。从评弹行会中的辈份讲,周玉泉和他实是同辈,本为隔房师兄。但蒋月泉心折周玉泉的说功飘逸清亮,神满韵足,书情内容凝练丰瞻,才毅然不计辈份,虚心拜师,以求深造。他拜周玉泉为师之后,不但跟师听书,后来还随师拚档,充当了一个时期的下手。他从师后不久,由于变嗓,小嗓失调,他就在用本嗓唱的“周(玉泉)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老生、北方曲艺等唱腔唱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唱调——“蒋调”。“蒋调”当时的代表作有《杜十娘》、《哭沉香》、《离恨天》、《战长沙》等,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而风靡江南,也从而为蒋月泉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二十余年后,蒋月泉在一次上海评弹团宴请周玉泉的筵席上,恭敬地对周玉泉说,“我幸受老师的教诲,获益甚多”。而周玉泉却谦逊地回答,“我也幸有了你这样一位高足沾光不少。”说罢,这两位驰誉江浙的大响档相顾莞尔,激起了席间一片掌声。
就在蒋月泉开始以一曲“蒋调”,名望鹊起,日益走红的时候,一次在码头演出时,一位年长的道中姚荫梅路过借宿他演出的书场里。二人剪烛夜谈,姚荫梅深情地说了一句:“你的名气是很响了,看来你的说功和你享有的名气还不能相副。这话给了在书坛上一帆风顺的蒋月泉以很大的震动。他深感作为一位评弹响档,必须求得在书艺上的全面提高。编、说、唱、演都应该达到高超的水平。蒋月泉青年成名,在二十多岁时,受到众多女听客的受慕,也传出过不少情场风波和风流韵事。但是,他对于事业的进取却始终没有放松过,在与姚荫梅促膝夜谈以后,他更刻意努力于对自己说噱功夫的磨砺、锤练。
三、深入工农演唱新人
蒋月泉的书艺又一次飞跃,是在 1951年他参加了上海人民评弹团之后。在蒋月泉在人生和艺术道路上,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作为上海评弹团的一员,随上海文艺界治淮工作队在安徽淮河工地上度过的三个多月。他和民工们一起住工棚吃秫秫(红高梁)饼。他看到广大的翻身民工在天寒地冻的季节,为修治淮河而日夜奋战。他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淳朴忠厚的纯挚待人的品格。当他们无意中问到他所用的一条纯羊毛围巾价钱多少时,他把面前这些为祖国建设勤劳奉献的人们的贫苦状况同自己的富裕生活对比,竟惭愧得无言以对。与他一同参加治淮的评弹同道们回沪后都感到自己过去没有在自己的书目中反映达些可爱的工农群众十分憾疚。于是他们协力编演了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更主要的是,蒋月泉和他的同道们开始建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
次年,他与作家柯蓝一起去了海军部队,编演了《海上英雄》,接着又主演了反映上海地下党青年工人烈士王孝和的中篇评弹等。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演唱表现农村生活的《人强马壮》,他主演的现代题材的中短篇达十余部。在说表运用,脚色创造中,他发挥了精熟的评弹手法,使那些新书达到了传统书目同样的艺术效果。其中的精彩部分在艺术性上甚且超越了某些千锤百炼的传统书目,有些书回及选曲成为青年演员们经常演唱的保留节目。
四、求新求变上一层楼
1954年起,根据剧团的安排,他与弹词女演员朱慧珍拚档,加上作家陈灵犀,形成编者演员的优化组合,从整理《庵堂认母》着手,投入了传统长篇书目《玉蜻蜓》的整理演出,并以杨仁麟的演出本为基础,开始对传统长篇弹词《白蛇传》的改编继承,前后将近十年。这期间,蒋月泉的生活可以说是单调的,但又是丰富的。步入中年蒋月泉已洗尽了青年时期流连情场的浪漫放逸的风习,他全身心地投入于艺术创造。编写、排练、演出评弹成为了他的主要生活内容。在编说《白蛇传》时,每天由陈灵犀编一回,他与朱慧珍排一回演一回,工作时间达十多个小时,往往只在夜场演出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吃宵夜时,蒋月泉才放松下来,打趣几句,放放噱头。紧张而辛勤的艺术劳动,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庵堂认母》、《厅堂夺子》、《看龙船》、《大生堂》、《端阳》等整理自《玉蜻蜓》、《白蛇传》的中篇评弹和选回都成为了评弹书目中经典性的精品。演员总是以他的代表性书目和艺术赢得群众的热爱,造就了自己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的。这时,蒋月泉的书艺真正达到了全面成熟,炉火纯青的境地,同时也声望日隆。
五、广结艺友提携新秀
评弹原是一种语言艺术。蒋月泉师承的两位老艺人张云亭、周玉泉都以说表亲切蕴藉,娓娓动听见长。蒋月泉的说功,讲究语言洗炼精到,加上他机智口俏,形成了含蓄细致诙谐的独特风格。蒋月泉说表的含蓄是建立在他对听众想像力理解力的信任上面的。他并不把一切都说尽说绝,填实补满,而是找截干净,点到为止,为听众留下了联想和想像的很大空间,以便他们以自己的想像和演员一起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蒋月泉说表的蕴藉细致在于他不用浓墨重彩,也非金刚怒目,所谓“无一字糟蹋”,也从不“瞎用气力”。如果说有人说书如用重锤猛击,结结实实地不留一点空隙,不使有半点松动,那于蒋月泉的说表却如用竹柄小锤轻敲,时疏时密,或轻或重、充满了弹性,可说是在写实中带有写意的神韵。他在放噱时,也用语精当,从容自然,左右逢源,妙语如珠。有云:“有味之言,可以饮人。”蒋月泉说书所追求的便是这种有味之言。这种味之不尽的,如醇酒、酽茶般醉人的语言常常唤起听众去细辨他的言中之意,深会他的言外之音。他与听众之间建立起了微妙而亲密的交流。 
五十年代以来,他的流派唱腔“蒋调”虽已驰誉海内外,但他从未就此止步。流派是要流的的。这不但在于有众多的追随者广泛传唱,同时也在于他本人结合新书目新内容继续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在演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这类表现现代新人的节目时,蒋月泉突破了原来舒徐容与的节奏,创造了“快蒋调”,在演唱《庵堂认母》《厅堂夺子》这些需要抒发人物内心奔涌的激情的节目时,他创造了多段声情并茂的新腔,丰富了蒋调的代表性唱段。
这段时间里,蒋月泉交往最多的便是许多艺术上的合作者。其中有和他一起探讨新书目创作的剧团领导与作者陈灵犀,有和他拚档演唱长篇的朱慧珍,有和他同台演出中短篇的刘天韵、张鸿声、姚荫梅、徐丽仙、周云瑞等。一接触到艺术,他们的思想是投契的,感谢是融洽的。蒋月泉很善于发现合作者艺术上的优点和长处。他数次赞誉刘天韵脚色的投入,表演的激情,张鸿声的诙谐韫噱、姚荫梅的淋漓尽致。他鼓励朱慧珍对人物内心的探索和脚色的创造。当有人贬抑徐丽仙的说功时,他又以与徐拚档演出《错进错出》为例,说明徐丽仙在搭口配合,脚色交流上的功力。之后,他又曾与余红仙拚档演唱长篇新书,对于这一后起的新秀给予了热忱的呵护与扶掖。
六、雨过天晴夕阳更红
正当蒋月泉以其壮年饱满的精力和充沛活跃的创造力为评弹艺术的繁荣努力工作的时候,“文革”浩劫却带来了残酷的灾难。蒋月泉本人成了评弹界的重点冲击对象。在“文革”的黑暗岁月中,蒋月泉由一个机敏开朗,谈笑风生的艺术家一下子变得缄默木讷起来。与他同牛棚的人有为了讨好造反派而诬陷干部的,或顺循工宣队的诱供,捏造假材料的,而他总是默默无语,或认真劳动或枯坐一隅。在被逼写出的“认罪书”上,不顾造反派的恫吓威协,恶声训斥,毫不讳言自己的真心,依然坦言,评弹艺术这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的提高和发展,领导自己的干部是好干部。他以自己的真诚维护了一个敬业的艺术家的正直人格。
“四人帮”垮台之时,蒋月泉的身体和嗓子已受了很大的损伤,已难再上台演唱长篇了。当时,上海评弹团办了个学馆。蒋月泉为评弹事业的振兴,全身心地投入了青年学员的教育工作。他逐句地教唱,教发声,教咬字,帮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弹唱基本功。现在,当时的学员秦建国已成了当代蒋调正宗的传人。
1981年,蒋月泉勉力完成了上海评弹团赴香港的演出任务。蒋月泉的复出在港澳引起了轰动。海外的评弹迷们有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赶来听书的。
蒋月泉又恢复了他打趣说笑,侃侃而谈的风范。1984年在他艺术活动五十周年的纪念演出中,他与徒弟王柏荫、徒孙苏似荫联袂登台演出《玉蜻蜓·骗上辕门》。在开场白中,先是感谢领导为自己举办这次纪念活动。说:现在坐在下首的便是自己的徒弟王柏荫,书艺精湛,有些地方已超过了我。“他是青出于蓝”。接着再指指旁边坐的徒孙苏似荫说:那边呢,还有一位“胜于蓝”。他运用成语表达的一句有趣的雅谑,既说明了三人的关系,又对自己的后辈谦逊地作了得当的揄扬。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们高兴地看到昔日口齿生花,舌底澜翻的评弹艺术家蒋月泉又出现在了他们的的面前。
然而,流光无情,年华易老。蒋月泉很快步入了衰迈的晚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他就完全息影于书坛了。但人们没有忘记他的贡献,1990年,上海曲艺家协会和上海音响唱片公司联合举办“金唱片”奖颁奖活动。蒋月泉的《庵堂认母》唱片发行达十万张,是获奖者之一。蒋月泉及其同辈的艺术家们毕竟为其终身从事的评弹事业创造了光前裕后的辉煌。他们这一代人是超越了前人的,因为前辈评弹艺人说的书目从没有他们那样题材广阔,创造的人物形象从没有像他们那么丰富,也没有像他们那样强劲有力的艺术表现力,又没有赢得过像他们那样广大的听众。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时代提供他们的机遇。他们充分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出色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对这个星斗闪烁的艺术群体来说,蒋月泉正是他们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代评弹宗师、蒋调流派创始人蒋月泉,2001年8月29日 因病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5岁。

======================================
附 
                    只有不断创新 评弹才有希望 致远(陆百湖)
隆重纪念著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巳降下帷幕,我观看了专场演出,参加了艺术研讨,对我这个蒋迷来说,回味无穷,过足了瘾。但也引起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蒋调艺术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两个字——“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这就是今天缅怀纪念蒋先生,而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财富。
我认为蒋调从形成到发展大致有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蒋调艺术的形成。蒋先生开始学艺擅用小嗓唱俞调,后因嗓音变化,就在其师周玉泉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蒋调。从他早期开篇《络腮胡》《离恨天》到后来成名之作《杜十娘》《战长沙》等等,充分体现了蒋调醇厚韵味,优美动听,具有极强的抒情性的特点。蒋调的出现之所以风糜江南,广泛流传,其原因是一改过去评弹传统唱腔的模式,作了很大的变革。蒋调的形成和确立,在评弹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第二阶段是蒋调艺术的突破。一九五一年底,蒋先生进入上海评弹团后,参加了治准劳动等一系列社会活动。蒋先生在《游回基地》《厅堂夺子》等许多唱腔设计中,根据不同人物性格,从人物感情出发,突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一改过去较多哀怨感伤的慢节奏,创造了快蒋调以及高腔慢过,低音重煞等多种演唱技法,使蒋调有了大幅度的突破和革新,让听众耳目一新,普遍吟唱。
第三阶段是蒋调艺术的创新。从一九五五年起,蒋先生又不满足现状,进一步精益求精,在演唱中增加了音乐性。蒋先生在《庵堂认母》、《王孝和写遗书》等许多名段佳篇中,无论在咬字发声上,还是运气润腔上,都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语言,使蒋调更加委婉动听,悦耳耐听,百听不厌,常听常新。蒋先生和朱慧珍对唱的《庵堂认母》得到中国评弹史上唯一的“金唱片奖”,这是对蒋调艺术不断创新的最高赞誉。
上述划分,仅我个人拙见,但至少说明蒋调之所以能成为当今最为普遍流传的弹词唱腔之一,不是一步登天,一夜成名的,是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其中,每一步都是包含了蒋先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的艰辛。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一过程也是跟着时代变化的前进步伐而“与日俱进”的。而在今天,如果我们忽视了时代的变革,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甚至还一味埋怨“不景气”“走下坡路”,那我们的评弹事业怎么会发展呢?
只有不断创新,评弹才有希望。这是个大题目,我只能“抛砖引玉”开个头,在以后文中还有待细说。我建议在“知音草堂”可以展开些讨论,大家多提些建议良策,多些“真知灼见”,为发展评弹事业增砖添瓦。
---------------------------
蒋月泉的抒情味  《新民晚报》2013-2-24 吴宗锡
  蒋月泉出生于1917年,二十岁不到就在电台弹唱开篇成名。 2001年谢世时,被评弹界尊为一代宗师。评弹是集说噱弹唱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流派纷呈,形式多样,而蒋月泉被尊为宗师,一是因为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说功表演有着共同的特性、方法和规律,同时,也因为他对这门艺术造诣精深,有着精熟的理解和掌握。 
  蒋月泉以俞(秀山)调为基础,从周玉泉调衍化发展,形成蒋调,是当今评弹界演唱最广最多的流派唱腔。 
  其所以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既是蒋月泉熟研演唱的技法,其旋律美、唱腔美、唱法美。他讲究咬字、润腔,并善于运用小腔和装饰音,使唱腔的韵味浓郁。更主要的是他发挥了评弹唱腔的抒情性。所谓 “ 唱曲唱情 ” ,声情并茂。过去,评弹唱腔偏重表叙,而蒋调首重抒情,将书中人物的唱篇,都作为咏叹调来唱,抒情味特浓。这对评弹的发展可说是划时代的。 
  蒋月泉擅唱,更擅于说。蒋月泉的说,用词精当,语汇丰富,文雅蕴藉,不是金刚怒目,剑拔弩张,也不是浓墨重彩,说尽说绝。有些人的说表如重锤猛击,不留一点空隙,句句结结实实,而蒋月泉的说表如用竹柄小锒头,轻敲轻击,时疏时密,或轻或重,忽紧忽慢,留有一定空隙,是有弹性的。他点到即止,找截干净,含蓄而有回味,调动着人们的情绪记忆和联想,给听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余地。这样,听他的说表,亲切冲和,也就建立起了他与听众在审美实践中的契合和交融。不只是听他说唱正书,即使他上台时娓娓道来的“垫话”,也都充满愉悦的美感。这样,听他的说,也和听他的唱一样,如饮醇酒酽茶,有一股使人陶然的甜美之味,真所谓“有味之言,可以饮人”也。 
  蒋月泉虽有高超的技艺,但从不炫技和以媚俗取宠,而强调刻画人物,表现书情。他曾说:“演员上台,不是卖弄唱调说功,而是要说好人物,唱好人物。”他的艺术个性,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对美的追求,重视内容和艺术美、形式美的结合。在他的理念中,评弹是美的艺术。因此,蒋调唱腔是以旋律、润腔的优美为特色的。蒋派的放噱也是以语言、口齿的机巧、幽默、隽美为特点的。他演出的举止、台风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任何损及艺术美的说唱表演,他都是无法容忍的。因此,他的演出永远葆有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由此,产生了他艺术的魅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由此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大多数评弹(书)迷都成了蒋(月泉)迷。 


----------------------------------

蒋月泉选回选曲专题(视频专辑)01/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