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ycqycqy5听戤壁书
tycqycqy5听戤壁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91
  • 关注人气:1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月香薛小飞》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2013-12-10 13:32:37)
               苏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薛小飞 “小飞调”创始人      王月香 “香香调”创始人 
     《王月香薛小飞》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

 -----------------  

        秋枫、陈酒、·夕阳情 ——记“小飞调”的形成   杨玉麟 

  弹词曲调,美妙动听,流派纷呈,多少书迷津津乐道,堪称中国最美的声音。如今很多流派曲调,如蒋调、沈调、薛调,和早期传下的俞调、陈调、马调都已成了每个弹词演员必唱的基本曲调。发展到相当高度的弹唱艺术,再要在书坛上出现新的流派,极非易事。怎样才能称流派呢?据本人认识,流派即广泛流传在群众中别具一格、自成一派的曲调。它的流传不是靠个别权威封冕,也不靠个人自吹。之所以会被传唱的弹词流派,大致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独特的风格,即乐器声响就能听出什么曲调。二是弹词旋律,不是戏曲,更不是歌曲。三有感人的力量,不是哗众取宠的奇腔怪调。还有一个是附带条件,要有代表作。建国
以来可有新的流派出现呢?不但有,而且很多。有朱雪琴调、徐丽仙调、尤惠秋调、徐天翔调、李仲康调、侯莉君调、王月香调、薛小飞调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和敬业精神向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感人故事,值得向热心的听众,特别是评弹的后辈介绍。为使评弹发展更蓬勃,流派出得更多,使我的生活更美好,敝人出于对弹词流派的关爱,尽管评话与词隔行如隔山,斗胆班门弄斧,向你们介绍我所熟悉的友—薛小飞和听众们喜爱的“小飞”调。
一、难忘相会 

  无论新老听众对薛小飞的唱都交口称赞。听着他那节奏明快、格调亲切、小腔多变、音乐味浓浓的曲调,仿佛仰卧在小快艇上,听着高低起伏的哗哗流水声,看着漫天云朵片片飞渡,象把自己融人大自然中那么心驰神往。这就是别具一格、行云流水的“小飞”调。  人们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小飞的唱何止十年、二十年功„„。早在五十年前,我刚离师杨振新,在苏州接驾桥“齐园”书场会书演出,下台见到一个生着一对大眼睛的孩子迎面走来,对我友好地一笑。当我走到休息处时,忽听全场一声哄笑,原来就是这个“孩子”已在台上就坐,抱起琵琶,姿态端正(那时才发现他穿的是长袍马褂),那种充满自信的“先生”架势,难怪听众(包括我)好奇地笑出声。坐在他上手的是他启蒙先生朱霞飞,先生介绍说:“他叫薛小飞,不是薛筱卿的儿子,是我的徒儿,希望他从小就飞起来,所以叫他‘小飞’,今天来唱一回《方卿见娘》,他起小方卿,我起娘,现在开始他是我儿子了„„”,当时他的说表还带有家乡常熟腔,可是已很老练,特别是响亮的童声,高唱正宗的“薛调”,一声“未见娘亲已断肠„„”台下哗然。下来每唱一句,听众一片赞赏,都称他为“神童”。隔了一年,又出现了一位“玉女”,那就是他的老搭档——邵小华。他们初次合作在苏州小公园“静园”书场,那是还未满师的试演。上台第一句,“我们二人拼起来是26岁”,即引起哄堂大笑,说的是《借红灯》,唱的是带有稚气的“蒋调”,听众们欣赏着那一对聪敏纯真的小双档演员,预言他们一定会响五十年后,2001年,他们在小公园“开明”剧院演出,拼起来已经是一百二十六岁的老双档了。但台风还是那么清纯洒脱、朝气勃勃,只是他们的唱功已形成风格,那醇厚的韵味象百年陈酒,陶醉了姑苏的父老兄弟姐妹们。
二、三个要诀
 
上述情景,转眼已半个世纪,记忆犹新。我和他无数次相会,无法一一详述。小飞的唱腔,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会“不断变化”,除了他天资聪敏,还有三个走向成功之路的“要诀”。一是,好学。他模仿性特强,•这很重要,因为独创都要从模仿开始,不模仿,独创就无根无源。他对感兴趣的各种曲调,一学就会,过耳不忘。这对他创造’“小飞调”,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善用。这比“好学”进一步,他把学来的唱腔,根据自己的条件,有取舍地溶人自己的曲调中去。例如他发现自己的嗓音不宜唱“蒋调”、 “薛调”。即使他常唱“沈调”,•也不照搬。因当时沈老先生嗓音沙哑,不拖长腔,他借鉴了周云瑞、侯九霞、李念安对“沈调”有发展的唱腔,又吸收了郭彬卿有变化的“薛调”,再根据自己的嗓音,琢磨
自己的唱腔。三是,求新。他在十五岁时唱腔就很别致,对老腔老调不感兴趣,虽然小小年纪,还没有独创一派的想法,但追求的是唱得新些、糯些,味道浓些。尽管听众对他的唱反应热烈,可他从不满足,下台经常轻哼细吟,努力使自己的唱在新、糯上发展再发展。
三、严父教诲 
 
客观原因也在促使他少小努力。他在十五岁时,就一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小飞的父亲,是一位正直厚道的人,对儿子要求甚严。小飞的一手好书法就是被父亲“逼”出来的。爱看书,读诗词,考究典故也是受其父影响。他父还一个老听客,对很多评弹名家的评价,很有见地。十分钦佩夏荷生、凌文君、黄异庵等人的艺术才华,要求小飞把前辈的成就作努力方向,并教子要诚恳待人,交友不能得新忘旧。小飞求艺执着,为人谨慎,与严父之教诲分不开。
四、不算弯路
  
小飞从小学唱<</span>珍珠塔)(以下简称“珍”),还未满师,就遇到“斩尾巴’运动。传统书一律停演,出现了不少二类书,小飞先说《梁祝》、《彩凤双飞》,后来又说《火烧百花台》、《秦香莲》《何文秀》、《画皮》等。几年时间一直忙于应付书目更换,怎能对唱词进行曲调的探索?当然,多说几部书,对发展艺术路子、习练应变能力,锻炼说表也有好处。算是走了一段不算弯路的弯路。后来他从评弹第五组加入常熟团,拜名家魏含英为师,重说《珍》,在学书的同时从“魏调”中吸取营养,人说书,书育唱,良种人土壤,气温适阳光,培育出的花朵必然更芬芳。
五、坎坷之路
  
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坎坷的经历能磨练人的意志,考验敬业精神。那时候“反对白专道路”之声,不绝于耳,抓文艺的干部也左右为难。对有成就的青年表扬鼓励慎之又慎。有一位干部听了小飞演唱,忍不住赞扬几句,竟遇到纷纷非议。好像这就是鼓吹“白专道路”。这种做法到“文革”中,发展到顶峰。竟要把这个文质彬彬唱《珍》的人,“跳造反舞”。看着他呆手呆脚跳的样子,既可笑又可怜。后来干脆没有资格呆在评弹团,通过“斗批改”,转业去灯泡厂劳动。听众没有忘记他,有时“借”出去演唱创新短篇,消息立即不胫而走,争相欣赏,热情鼓励。
六、新的旋律
 
经过生活的磨炼,小飞的唱很自然地克服了少年时带来的那种稚气,趋向稳健而更有内涵。当然这不是说流派一定要经历坎坷生活的磨炼。现在评弹团里的青年们逢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出了成绩,领导立即加以肯定,帮助总结,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电台、电视播放和媒体介绍并驾齐驱,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新的流派就指望我们新的一代。那么“小飞调”是何时形成的呢?1996年出版的《苏州评弹文化字典》上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但是在当时,已经进入六十年代了,“小飞调”还没有得到认可。都说他继承了“魏调”,“学得像”、“学得好”,对他的发展和创造没有足够的注意。六十年代初,演出的流派曲调专场,报幕员介绍总是“请听魏调”,小飞本人也默认。为什么呢?如果一争,从客观上来看,岂非成了追名逐利的“白专道路”。从他主观上来说,是对魏老师的感恩。因为魏调帮他解决了形成小飞调的难题——旋律。这个问题对流派的发展形成真是至关重要。为什么很多同行致心弹词,一生奋斗,虽然出了名,可就是唱不出个人流派风格。因为唱腔仍是模仿前人,只是小腔有所变化,,没有突破旋律,风格基本上未变。恕我直言,徐云志老先生创造“徐调”,徒孙成群,名家辈出,都唱得声情并茂。但都没有离开“徐调”的旋律。唯有严雪亭改唱《杨乃武》,吸收“徐调”,融人“小阳调”,从书情内容出发,突破旋律,唱出了别具一格的“严调”,成了大名鼎鼎的“弹词皇帝”。  我们再看小飞的发展,过去他以“沈调”为主旋律,融人“蒋调”和其他一些唱腔。由于书目不断更换,一直停留在“花腔马调”的水平上。说了才子书《珍》以后,向他提供了这么好的本子和唱词——生动、合理、规范,又符合他的艺术路子,真是如鱼得水。而“魏调”又接近“马调”,比“马调”的节奏感更强,使他仿佛找到了方向,朝着“魏调”这个“路标”大步前进。但他并不满足停留在“魏调”的旋律上,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年龄、嗓音、性格、感受、时代的节奏和他敏捷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以及过去演出累积的演唱经验,把吸收的“魏调”精华,纳人自己发展的孰道。加快了“魏调”节奏,把“慢四步”发展为“快四步”。又提高了音量,把低音唱中音,又从唱本内容出发设计小腔,这样持之以恒就唱出了他的旋律。
七、“三无三有”
 
“小飞调”的特点是什么?简而言之是“三无三有”。“三无”:即每一句唱没有一个含糊不清的字,没有一个不协调的腔,没有一个脱板的节拍。“三有”:就是有激情、有韵味、有特色。那“三无”是“共性”,唱功较好的演员都能做到。“三有”,因为流派中有抒情为主的(如“徐调”),也有用激情取胜的(如“张调”),也有抒情和激情交替运用的(如“蒋调”),小飞演唱的《珍》以爱情为主线,题材决定唱法以抒情为主。他的代表作“妆台报喜”,那兴高采烈的小婢,用“七十二个他”告诉小姐,你的“小官人”已经来到,就是要激小姐自己讲出“他”——方卿的名字,那格调轻松,叠句起伏的旋律唱出了采萍天真聪敏、俏皮热情的性格,十分抒情。而“打三不孝”就不同,方母要纠正儿子“羞姑”的错误,严词怒斥方卿,一口气数十句酣畅淋漓,充满激情,表现了贤母的宽大胸怀,这不是用抒情能胜任的。在现代题材《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的开篇中,他激情的唱法有了升华,雷锋在风雨中把雨衣披到大嫂肩上,并接了包袱,抱过孩子,下面二句充满激情的唱像京剧的跺板那样,把年青战士的爱民热情表现得非常充分。激情,不一定以提高音量才可表达,小飞音量并不高,那种深沉的感情同样能表达质朴的农村大娘对人民战土的满腔热诚,从而把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那种柔中带刚的激情正是“小飞调”的独到之处。没有韵味的唱不能吸引听众更不能成为流派,这个“味”从哪里来?靠“异想天开”“自吹自擂”都设计不出好唱腔,更唱不出韵味。必须从唱词内容出发,又要以字准腔圆为基本条件。流派的唱腔更需要与自己的旋律协调,这样“味”才浓。小飞的唱如前所述,明快如行云流水,韵味如陈酒香浓,他每句每字都付出辛勤的劳动。  “小飞调”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快速”。有人分析唱《珍》的演员,调子的速度为何都以较快的“马调”为基调,而从未有人用“蒋调”来唱《珍》。因为这部书的情节需要反复叙述,慢吞吞唱听众要厌烦,必须用加快速度来暗示听众。唱《珍》的后代对“以快取胜”的意图心领神会,速度越唱越快。传到小飞,时代生活的节奏更快了,因此他的弹唱也加快了“速度”。
八、闪光时刻
  
建国以来的流派, “小飞调”的形成虽早, “上榜”最迟,是晚开的花朵。为什么呢?“文革”的冲击是主要原因。在评弹界中,由于各种因素夭折了很多可以形成的流派。有的没有机遇,有的中途改行,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仅掌握一些“卖调”没有创造主旋律。也有的是唱腔与某些流派近似,没有被人们注意等等。这里得出一个经验,不是个人行为,关系到评弹事业的繁荣,应像花朵一样,靠众人关心、爱护、培养。在“文革”前的一、二年中,曾得评校青年的喜爱,纷纷效仿,悄悄称作“小飞调”,可是形势变化,那一次比“斩尾巴”运动更甚,强调要“十三年”题材,把“帝皇将相才子佳人”通通赶下台,小飞停《珍》改唱《追踪》。当“文革”一来,“小飞调”也就烟消云散,我们称他为“漏掉的流派”。1982年他因病停演,后来负责光裕书场工作,听众们时常打听问讯“小飞怎么啦?”“为什么不出来唱?”连海外友人也在牵挂。其实他没有忘记听众,没有放下三弦,没有停下他奋斗半生的唱腔——“小飞调”——与他志趣紧紧联在一起的曲调。  闪光的时刻终于来到了。1987年评弹艺术节,那是改革开放后一次难得的盛会,不但轰动了苏州城,周边城市、各方友人都来欣赏、助兴。闭幕式的流派曲调欣赏会上,达到了高潮,节目主持人正式报出“小飞调”“„„由薛小飞演唱„„”,全场顿时哗然,听众们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声音,突然久别重逢;喜出望外。那一晚他唱的是“方卿见姑”,唱腔更圆熟,速度更明快,韵味更浓厚。听众们沉醉在他优美的旋律之中。正是:行云流水小飞韵,数十年功一夜成,岁月无情案白发,秋枫陈酒夕阳情。 

---------------------------  

王月香与薛小飞的“评弹摇滚”之梦 2012   中国戏曲网丁元元  

    在苏州评弹四百多年历史上,今年9月算是迎来个悲情的秋:“小飞调”创始人薛小飞先生别了人间。

  如果把评弹比作武林,“小飞调”断然无法跻身少林、武当这样的“名门大派”。但是随着其“掌门人”薛小飞的去世,弹词(即评弹中所谓“小书”,区别于“大书”即苏州评话,无流派之分)二十多个流派的创始人,已然汇聚天堂,或可择日重开“武林大会”。只是,从此留在人间的,再无开山门的“鼻祖”,至多是一众“传承人”。

  不到一年前,女性门派“香香调”创始人王月香,亦化作一道香烟,追月去矣。

  笔者收藏有几张“评弹流派”CD,其中之一正是薛小飞和王月香的合辑。最后留在人间的两位流派创始人,恰巧合演一张“专辑”——这当然不是巧合。

  话说,在评弹的“黄金时代”,演员是广受粉丝们追捧的“娱乐明星”,如“巧嘴”金声伯这样的名演员一天要赶4个场子,每天能赚1两金子,说一部历时三五个月的长篇,就能在上海顶下一幢房子。演出市场繁荣、演员激烈竞争,使得传统流派不断完善,优秀的新流派也随之涌现。“王月香调”(俗称“香香调”)和“薛小飞调”,正是产生于评弹最后的高峰——上世纪50年代。

  王月香出生于1933年,薛小飞出生于1939年,在“码头”上都只能算“小字辈”,其主要表演的《珍珠塔》等,书目历经沉淀,表演者名家汇集,艺术水准近乎极致,实难突破。作为后起之秀,想要在江湖上立足,乃至出人头地,必须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很多人看来,评弹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形象——糯糯的吴侬软语、慢条斯理的且谈且唱——这自然不错,走温柔舒缓路线的蒋调、薛调等,也始终是评弹艺术中的主流。但评弹的艺术形式也很多元,各种带着“邪气”的“异类”始终顽强地存在和发展着,比如苍茫遒劲的张调、极尽妖媚的徐调——但它们的“离经叛道”在于演唱方法,而王月香、薛小飞则是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快速”的道路,企图根本性地颠覆评弹固有的如说如诉的节奏。

  小飞调和香香调恰似两股清新之风,一个男口,一个女口,既颇多相似,又各有神韵,前者舒展轻盈、朴实流畅,后者则紧弹快唱,叠句联唱,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王月香和薛小飞的“创新”,竟在不自觉中接轨了指向未来的滚滚时代——评弹经典的呈现模式,固然精致,但确有拖沓之嫌,听了一天的书,剧情的发展可能只是小姐迈上了一级台阶,或者解开了一粒扣子……在一个快速消费时代,“80后”、“90后”的“潮人”们就算走进书场,听了这样的内容,不“吐血身亡”才是奇哉怪也。

  我们无从想象,如果香香调和小飞调,从弹唱的快节奏入手,竟至加快情节推进的速度,是否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打造出了评弹中的“摇滚”或者“RAP”?是否会造就当下年轻的“达人”们口中最IN的“饶舌”?

  然而,王月香与薛小飞心中那个若隐若现的“评弹摇滚”之梦,还未开始便已烟消云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评弹由高峰急坠谷底,一度陷入绝境。1970年,薛小飞竟然被调去灯泡厂。贵为“掌门”的王月香,终其一生技术职称只是“二级演员”,经历过两段失败婚姻的她,晚年甚至一度靠拾荒维持生计……

  他们原本有望带领评弹走进一个节奏明快的“摇滚时代”,但一直到与这个世界挥手道别,也没有等到梦想实现。那么,未来呢?

  曾几何时,走进时尚的“新天地”,你可以听到“吴韵一哥”高博文带来的“摇滚评弹”。在数码混音的伴奏下,“说书先生”离开了说书台、高脚凳,操着小三弦,站在舞台上演唱节奏飞扬、动感十足的“摇滚评弹”,几乎恨不得与身后的妙龄少女共舞。这样的评弹,你能接受吗,亲?

  但另一个现实是,上海滩书场听客几乎清一色在50岁以上,年轻人去听书,总难免引来老听客的围观和议论。书场里演出的新编书不少,《珍珠塔》这样的传统书,偶有人演,反倒未必“卖座”。香香调和小飞调还算后继有人,演员们不时会来上一段。纵然因“感觉自己是专门服务老人的”而未免尴尬,许多青年演员也还在坚守,甚至尝试创新。

  只是身在其中的人们能否厘清一个问题:评弹究竟应该以“演旧如旧”,守住一份自认“小众”的领地,还是举起类似于“摇滚”的大旗,吸引“新新人类”,使自己重返公共娱乐的主流?         

------------------------------     

我的一些看法 (节选  2006-12 潘益麟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随著名苏州弹词演员薛小飞、王月香老师学习长篇弹词《珍珠塔》,他们的书从“婆媳相会”说到“逼唱道情”。每天一回,一共十几回。在补书的几个月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唱煞珍珠塔”和弹词唱腔不变中有变,也就是“一曲百唱”的无穷魅力。

  在苏州弹词繁多的传统书目中,《珍珠塔》是一部已经有近二百年历史的“骨子书”,它的唱篇特别多,故有“唱煞《珍珠塔》”的说法。这部书长唱篇多,叠句唱篇多,如“妆台报喜”(七十二个他),有一百多句唱词,“陈翠娥下扶梯”有二百多句唱词,其它如著名的“痛责方卿”、“方卿哭诉”、“方卿见娘”等唱词也有四、五十句,或者七八十句之多。唱词写得非常工整、雅驯、通顺、流畅,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这样的唱功书对于薛小飞和王月香老师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因为他俩都有自己的拿手流派,薛老师唱自成一格的“小飞调”,王老师唱的是风靡书坛的“香香调”。薛老师的“小飞调”唱得柔和飘逸,叠句相连,跌宕有致;王老师的“香香调”节奏明快,感情色彩浓,叠句连唱,以声传情。这两种流派的共同之处都是快节奏,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发现,这十几回书的每一段唱,不管是感情色彩较浓的代言体唱段,还是一般的叙事唱段,唱时都是一样的节奏、速度,根本没有出现过什么散板、慢板等板式转换,也没有将一些不同的板式组合在一段唱篇之中的情况。“婆媳相会”中陈翠娥登旱船楼时的一段唱,是以陈翠娥的眼光描景:“最宜近水有楼台,楼上风凉水面来……”;当陈翠娥认出老娘娘就是自己分别已久的嫡亲舅母,双膝跪地,悲从中来:“眼睁睁看定老夫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哭出哀哀断肠声,断肠声里将舅母称……”,是抒情性的唱段;再后来“二见姑”一段书中,下手演方卿,又有许多著名唱段,王老师几乎都是快弹快唱,这样的唱,既能表达激越之情,又可演绎柔和之意,真可谓是一曲多用。王月香自己曾经说过:“我的唱象说,”因此可以这样说,她的唱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说。演唱时尽管速度单一,音乐表现功能却十分强大。 

----------------------------   

本博客中有关《薛小飞王月香》书目的汇总链接:

                

编号                        书名

01.王月香薛小飞视频专辑

02.王月香薛小飞音频专辑

王月香

01.评弹名家  王月香薛小飞

02.双珠凤 三斩杨虎 王月香

03. 梁祝  王月香

04.风雨之夜 王月香王鹰陈剑青

05.我的名字叫 (视频) 王月香徐碧英

06.一顿饭·哭女 王月香

07.梁祝·英台哭灵  王月香 

08.王月香:一眼闭来一眼开

09.玉堂春·苏三起解  王月香龚丽声

10.王月香先生采访专辑

11.星期书会0990期《王月香调专辑》 

12.星期书会1394期王月香调候调

13.星期书会1714期(20161113)-王月香调赏析

14.星期书会1715期(20161120)-王月香调传承赏析

薛小飞(与上相同不再列出)

01.曲艺人薛小飞 

02.薛小飞专辑

03.珍珠塔·诉恩人  薛小飞

04.珍珠塔·婆媳相会  薛小飞邵小华

05.珍珠塔·方卿见娘  薛小飞

06.珍珠塔·二见姑  薛小飞

08.珍珠塔·见姑娘  薛小飞

09.珍珠塔·哭诉  薛小飞 

10.珍珠塔·抢功劳  薛小飞邵小华

12.珍珠塔·痛责  薛小飞邵小华

13.珍珠塔·见姑娘  薛小飞邵小华

14.我的名字  薛小飞邵小华

16.冰化雪消  陈玉林薛小飞邵小华

                                

                  相关名家(以下链接不全,将逐步增补)

01.王月香父亲  王如泉  伯父王斌泉 

02.王月香老师  王如泉(父)

03.王月香搭档  王兰香(姐)王再香(姐)   徐碧英

04.王月香学生  赵慧兰

05.王月香流派重要代表 施雅君 

06.薛小飞老师 朱霞飞 魏含英

07.薛小飞搭档 严小君  邵小华(表姐) 

08.薛小飞学生 潘益麟  陈勇  袁小良 沈彬  


 

 
     

此处返回总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