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打开《纪念曹汉昌曹啸君兄弟》一文



曹汉昌
曹啸君
曹织云
曹汉昌(1911-2000),原名锡棠,苏州评话演员。江苏苏州人。自幼受姑父石秀蜂的熏陶,喜爱评话艺术。14岁师从周亦壳习《后岳传》,改今艺名。十五岁登台,旋即演出于江浙一带。1931年在光裕社出道,并渐享名书坛,以演说《岳传》著称。50 年代初参与筹建苏州市评弹实验工作团(今苏州市评弹团),为该团创始人之一,并长期任团长。80年代初任苏州评弹学校校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说书书路清晰,口齿清楚,重表叙,善说理。衷气充沛,艺术上具“一口乾”特色。曾精心加工整理《岳传》演出本,并于198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徒陈景声、李宏声、王洁良等。
曹啸君(1916--
2007)著名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20余岁从弹词艺人曹啸英学说《玉蜻蜒》、《白蛇传》,后又从朱琴香学唱《描金凤》、《双金锭》。建国后加入苏州市新评弹实验工作团,后转入苏州市人民评弹团。1961年调人江苏省曲艺团,曾任副团长。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说表老练自如,唱腔自成一格。曾参与改编长篇书目《秦香莲》、《梅花梦》等。
曹啸君从艺70余年,形成了嗓音圆润洪鸣、说表诙谐幽默、唱腔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代表性作品《玉蜻蜓》、《白蛇传》、《秦香莲》等广为传扬。2003年底,省委宣传部专门给他颁发终身成就奖。
曹啸君2007年4月10日下午1时仙逝,享年90岁,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曲艺团团长曹啸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10日下午1时仙逝,享年90岁。4月14日,曹啸君同志的遗体悼别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演艺集团为曹啸君同志举办了隆重而简朴的悼别仪式,缅怀他的艺术人生。中国曲协主席
刘兰芳,中国曲协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姜昆,以及众多的文艺界好友敬献了花篮、花圈或发唁电表示悼念。
曹织云(1934—)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
曹汉昌之女。13岁从叔父
曹啸君学艺,次年即登台演唱长篇《玉蜻蜓》、《白蛇传》。1957年入苏州人民评弹团,后调江苏省曲艺团,再调太仓县评弹团。先后演唱过《梅花梦》、《秦香莲》、《苦菜花》等长篇,还自编自演长篇《雌雄剑》。说表老练,弹唱工“丽调”,小转腔有特点,演唱悲哀内容,尤为感情充沛。艺授女
曹莉茵及徒
潘祖强、
陆月娥等。
----------------------------
书路与书理
曹汉昌
说书要求路子清楚,术语称“书路”。那么书路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书路实际是指书的结构层次。一回书从开头时的叙述交代,进而挑出矛盾,再而矛盾尖锐化,以致矛盾的解决(以评弹的习惯,大多是在高潮上落回的),都要求做到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每日书开始几句的表叙,是检验一个演员书艺本领的地方,这里,演员既要照顾到天天临场的“老听客”,使其听来不觉得重复噜嗦;又要兼顾初来听书的“新听客”,使他们听来不觉得呒头呒脑。这就要求演员只用寥寥数言极为精练的话,便做到承前启后,以最短的时间,就将听众引进书情中来。(演员的这几句“开场白”,实际上就是在起着梳通书路的作用。)
每回书的开头,其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从起角色开场的,有从环境布局开场的……但总的都是为书路服务的。……演员熟悉全部书情内容,和人物关系,才能保持人物性格的一贯性,若演员的书路不清,往往容易造成不顾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随手拈用,颠来复去,前后套用的情况,破坏了书情的连贯性。出自同样的道理,每回书的落回方法各异:有在一声爆头中落回的;有在唱篇中落回的;有在引出了一个新的矛盾时落回的(制造一种悬念);或略点几句将下回书的情节点出后落回等等。但也都必须成为整回书的一个构成部分来处理,成为书路发展的一个势所必然的结果。
提及“书理”,就很容易跟上面所谈到的“书路”相混淆。我想,倘若书路是指书情的逻辑结构,发展层次而言的话,那么书理应该是指人物的性格,以及整回书的思想内容是否入情入理而论的。评弹历来讲究“理味趣细技”,而理是第一重要的东西,理之不足,评弹便会失去了最大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书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必须具有典型意义,真正做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水浒》一书中的人物就基本符合这一点。里面人物虽多,但都个个俱有鲜明的个性。《水浒》为我们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宋朝社会现实,但是每个人走上梁山的过程又是各各相异的。林冲就比鲁智深曲折而缓慢得多。鲁智深能闹野猪林,打镇关西,而林冲却不能,这是由他特定的阶级、教养、环境等等条件所决定的。人物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如若离开了宋朝这个特定的社会,象武松杀嫂的那种举动,便无法使人理解。(如果换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话。)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偶然性当然要有,而且也需要,但必须包含在必然性之内。过份地强调“无巧不成书”,就会丧失书中的理,亦即丧失了评弹艺术的真实性。
书理是要受到时代局限的。比如《岳传》中有个金帮的元帅金兀术,按当时这个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宋朝来说,它无疑是一个罪魁祸首,最大的反面形象,但在我过去说了好几十年的《岳传》中,却一直将他说成是一个本领非凡的金帮大将,无形中在很多地方为他作了辩护和粉饰,以致将岳飞的死和北宋的亡,全部归咎于奸臣秦桧一人。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我们有可能用较正确的观点来修理过去书理的不足了,使历史故事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基于书理要受着说书人思想观点制约这一点,说书人必须对书中的人物有所肯定与否定,以使说的时候能爱憎分明。如若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态度摇摇摆摆模棱两可,其人物的性格也一定是前后矛盾,不成其理的。前辈老先生虽然为我们今天的评弹艺术积累和丰富了不少财富,但限于他们当时的思想水平,往往常借以迷信的方法,来弥补书理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去深入地做一番去芜存菁的工作了。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观点,而且要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去指导实践,不善研究不善分析的人,容易造成简单化的错误。比如象《十败余化龙》中的余化龙,如果我们对这个人物缺少全面深刻的分析的话,就很容易导致为了偏于对岳飞正确思想的歌颂,而将余的狂妄自大的个人主义缺点加以扩大,无意中将他贬进反人民的行列,而使余化龙在后勤部来转变成为一位有名的抗金英雄时,找不到足够的依据。由此看出,在处理书中的任何一个(特别是象余化龙这样一类的)人物之前,演员首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不使在一字一句中,誉之过份,贬之过低,而将一个人物的性格轻易地歪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