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门双进士  百步两翰林

(2017-05-03 17:32:08)
分类: 雨亭纪事

一门双进士  百步两翰林

 

 

位于抚仙湖西岸的澄江县禄充村,背山面湖,古树成荫,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人才辈出,历史上有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

春末,海天一碧、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记者和澄江有名的学者詹剑波来到禄充,"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故里。詹剑波虽然才五十余岁,但早已满头银发,被澄江人亲切地誉为“老夫子”。

实际上,禄充村可分为两块,一是即是大家熟悉的旅游区,一块即是老村子。前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后者则僻处旅游区的另一头,显得格外清幽静谧。走在老村子的小巷里,听詹剑波谈"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轶闻趣事,可以感受到文化之乡的韵味。

 

张培裔、张珠及杨思荣

 

据了解,早在明朝初年,由于汉人进入云南,进入澄江,进入禄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清朝时期,禄充就有人开办家学和乡学,很多考中举人的秀才放弃了为官的机会,留在当地办学,为禄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历史上,禄充村300多户人家,只有三姓无人金榜题名外,其余各姓都考出过进士、举人及贡生。“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出现于乾隆和嘉庆年间。

从大佛寺进去不远,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往下即是张姓一道门里高中两个进士的故里,往上走不到百步便是杨、许两位翰林的故里,“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即此得名。

进士张培裔:生于嘉庆初年,道光壬子科中举,继中进士。进士张珠:生于嘉庆年间,道光丁酉科选拔进士。因两位进士均出自一道家门,原来大门头悬桂有“进士第”和“文魁进士第”的匾额,所以“一门双进士”也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原有“进士第”和“文魁进士”的匾额,在文革时已被毁坏。

翰林杨思荣,约生于清乾隆末年,从小沉默寡言,胸怀大志,行为慎稳,不作嬉游事情,喜读书写字,并能刻苦地勤奋钻研。当时国家以八股文考试取才。思荣精心地学习,从破题到启讲,逐段推敲,在文章写作上得到快速的进步。同时在书法上,也对自己作了严格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练习书写。嘉庆十五年(1811年)庚午科中举,嘉庆十六年(1812年),辛未科连续中进士,点翰林。任庶吉士,后改主事。

 

神童许湘

 

翰林许湘,约生于嘉庆初年,从小聪明颖异,在学习上闻一知十,而且过目不忘。许湘曾自写门联:“竹里闲销无事酒;松间熟读未完书。”亲族长辈,都认为将来一定能够超人一等。他的父亲名叫许何衡,是云南省五华书院的教习,视许湘善于联想,善于揣情摩意,童年就文采风发、出口成章。杨恩荣太史三战连捷,喜报传来,在许湘的童年思想上,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努力地揣摩杨太史的读、作、写的方法方式。每一篇文章,也逐字、逐句、逐段的进行斟酌、考虑、删改、增减,使其气充词沛,华丽精练、意境清新。在奋发图强的攻读中,如是六年后,许湘于嘉庆二十一年(1817年)丙子科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丁丑科连续中进士、点翰林。任庶吉士,后来奉旨审亲王,先斩后奏,名震京都。

小小禄充村,不过六年时间,出了两位翰林,且是联科及第,真是奇迹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许湘中翰林回到老家之后不久,得暴病而死,死时才十几岁。詹剑波说:“他有一个未婚妻黄小姐,此后再没嫁人,侍奉公婆,直到老死。死时村里人为她立了一个贞节牌坊,可惜现在已经不见了。许湘的墓碑现在还能找得到,墓碑很小,可是看得清上面的字迹。关于他的传说和资料也非常的多,可是由于他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亲人,所以现在这里留下来的遗迹也几乎找不到。”

 

许湘与妙联的传说

 

如今抚仙湖畔,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许湘的故事。

有一年春节,禄充演唱花灯。那时候演唱花灯没有台子,禄充村每次都在大榕树旁那块场上演唱,来看花灯的人围成一个圆圆的圈子。童年的许湘也去看灯,但许湘站在人后看不见灯场里的表演。他要求骑在哥哥的脖子上,哥哥就把他扛起来。旁边有一位街邻中的长辈顺口说:“孩子要求哥哥做马。”许湘不假思索顺口答道:“家兄为爱弟弟成龙。”这位长辈很惊奇,又出了一个上联说:“小孩子观灯,其形不雅。”灯场里正演《审诰命》,许湘触景得联,答道:“大丈夫处事,执法无私。”赢得灯场里许多人的称赞。

另有一次,许何衢带着许湘到江川拜访亲友。主客落座后,谈锋一转说到许湘,这时候许湘正抱着木柱打转转。主人想要考考他,把许湘叫到面前,出了个上联说:“小孩子手抱木柱团团转。”许湘应声说:“老大人脚登云梯步步高。”

许湘考取秀才后,随父到县教谕处拜谢,偏遇县教谕新旧交换,旧任将许湘的情况介绍给新任,新任对许湘才华抱怀疑态度。教谕说:“听说贤契灯场巧对,县衙巧对,老夫今日还要请教。”许湘说:“不知夫子有何赐教?”教愉接着说:“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浆,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敢请贤契对出下联。”许湘一听,知道这是宋代黄庭坚学士游江南,在顺流东下船中,遇一个少年船工出此上联,黄庭坚未能对,遂罢江南之游,在历史上早已成为绝对。但许湘灵机一动,对道:“游全国胜地,作独行人,行千里奇岭,经百二名城,见孤忠者,享双忠庙,亘古万载,并无几忠。”教谕不禁连声称:“高才高才。”

 

记者手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为平定云南元军残余势力及当地著土司酋长的割据,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统率大兵三十万,分两路进征云南。次年,云南平定。为巩固边疆,慑服“诸夷”,稳定大局,明廷决定在云贵置官设卫,留兵屯田戍守。这些屯守军士,大都来自江南地区。他们虽然离乡背井,驻防边远山区,过着亦兵亦农的职业生活,但却始终不忘“勤于耕种贸易。不事奢侈”、“尚儒重信”、“人知读书科贡”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后裔们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各自在不同领域内,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佳绩。清代康、乾、嘉时期,禄充士人在科考场上创造的“一门两进士,十步两翰林”的文化现象。

“一门双进士,十步两翰林”这一文化现象,既是他们谋求发展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士、翰林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这一屯军后裔家庭的文化变迁与发展,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当时文化事业的推动,以及对后世文化建设的贡献。

 

 

201753日于雨亭精舍



http://s13/mw690/001PFDbAzy7aMLHjm5Sfc&690 百步两翰林" TITLE="一门双进士  百步两翰林"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