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高城矮事及香格里拉找食记 |
小时候家里长辈跟灵隐方丈交好,杭州入了夏天,还是个小屁孩的老米就跟着大人住在灵隐避暑。在家里不肯吃蔬菜的坏小孩,到了寺庙里,却觉得人家的菜蔬甚是美味。当然了,那是方丈吃的,虽是素食材,却是精工细作。撇开这一层,同样食材同样烹饪的话,庙里的饭菜确乎是好吃些,又不知是为啥道理。不单是素菜,在庙里喝茶也特别香浓好味——这说的是我们在松赞林寺喝的茶。
每年我们大概去松赞林一到两次,一般都是跟着朋友丹增去,主要目的不是拜佛,而是喝茶。
丹增住在东旺康参,八岁时他的舅舅在松赞林买下这块地建起这幢藏式僧院,迄今他出家已25年,这房子也有二十多岁了。二楼从左往右三个开间,依次是经堂、卧室、厨房兼会客室。坐下,灶里还有微火余烬,添上两根柴,再吹上几口气,火又燃了起来。
大壶里烧着开水,黑色的土陶罐里煮着茶,我拿了两个包子在边上烤,等着吃酥皮。
茶煮好,从黑陶罐隔滤网倒进酥油茶壶里,因为太酽,还要另加些开水。
再把壶里调好比例的茶水倒进木制的打茶筒,加酥油、奶粉(有鲜奶时加鲜奶)和盐巴。
打茶有技巧的,手腕有个兜回的动作,打不好的话有两个后果:茶水溅得到处;茶打不均匀,酥油奶粉盐味不融合。
配着酥油茶吃糌粑,包子也烤得热乎酥脆了。简简单单,就是一餐。
我们家跟着丹增买了一式一样的全套酥油茶具,打出来的茶却是色香味什么都差,其实我也很舍得放料啊,可见酥油茶的好坏,不是“用料足”一样就决定的。
我妈妈对丹增从小就志向要做和尚这一点很是不解,当和尚有什么好啊?尤其在这地方,出家完全不是一件福利——汉地寺庙,大庙里大和尚的收入一点都不比金领们少,可这的和尚根本没有工资,连自己吃的也得靠家里人供养和自己做些工作来赚取。既不能发财,也不能成家,老妈大摇其头。
在藏地当和尚,肯定也有发财的,也有成家的甚至花姑娘大大有的,不过大多数修行人都不图这些。他们为啥要吃这苦做这事?用一句话来说——丹增到我们家做客时看到我在学梵文经咒,他很高兴,说了一句话——死了后肯定会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