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前传:溜索那边是松茸


标签:
云南松茸杂谈 |
分类: 爱蘑菇的森林美味 |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藏族姑娘卓玛代表着香格里拉的山民,引导摄像机进入山里去找松茸。为了拍电视,她衣着光鲜,找松茸的过程也充满了阳光和音乐。可是我们的朋友丹增拍来的视频和山民们流传的旧事里面,这个过程远远没有那么浪漫,对于“技术”稍逊的人来说,甚至充满了惊险,大有难度,甚至松茸没找着,小命却送了一半。
松茸近年来越来越难找,以前没人要的时候,一个人上山一天可以采到20斤,但现在一个很熟练的人上山一天,能采到2斤左右已属幸运。所以人们去往越来越远的地方钻越来越深的山林。丹增拍的村民去采松茸,甚至需要过江再爬山。过江,没有桥,靠溜索。(关于溜索,在《茶马古道上的古渡小村》中提到过。)
两夫妻一起出发去找松茸,女人先过溜索,她大概去的次数多了,过得很轻松:
可是这男人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利用惯性才滑到半中间就停住了,不上不下地悬在河中间,最后靠臂力拉着溜索把自己渡到了江对岸。他既有力气也有幸运,过溜索的人们之中,不乏不慎跌落江河被水卷走的。
玩笨猪跳找刺激的人,要不要到湍急的江上来玩过溜索呢?钱多的人无聊到要找刺激,缺钱的人为了找钱不得不经历刺激,一样的刺激不一样的目的,谁比谁更快乐?
过江之后是陡峭的上山路,这不是一般的爬山哪,简直是攀岩。女人又走在前面。

老米开玩笑:藏族妇女地位高,原来是由爬山涉水的实力决定的。我看到的却是藏区女人捱苦佝劳,百事艰辛,男人相形之下仿佛轻松得多。在藏区,生产劳动、家庭事务和财产是怎样分配的呢?有个小段子说的是:一个汉族姑娘嫁入了一户藏族人家,刚进门,老公公就把小俩口叫到跟前,对新媳妇说:“这个家,这些是你滴,”老公公手指着家里的房子、家私和房子边的田地画了一大圈;然后又指着远处草坝上的牛群说:“那些是他滴”——牛马是儿子的。新媳妇儿暗自欢欣,哇塞,这么大一个家都是我的,他才得了些牲畜。殊不知在藏区,牦牛可是超级值钱物,而且随时可以变现,媳妇得的房产田地都是动不了的。;)
小段子里说出了半农半牧区藏族人家的夫妻分工,女主内男主外,这个内跟城市人家不同,除了家庭琐事、家务劳动、抚育孩子,还要耕作、管理田地;而男人真的主要就只管牛群马匹,每年四月到十月他们赶着牦牛犏牛来往高山牧场去放牧。男人长时间离家,交托了家的担子给女人,既培养了藏族女人吃苦耐劳独当一面的能力,也让她们在家庭事务中拥有了较大的决定权。这大概也就是到了现代,农牧生活被城市化生活所侵占后,很多藏族男人不愿意去打工,而选择开车当司机的原因:跑车,至少还接近放牧的状态多一点。
正因如此,对于男人成天往外跑、一年里大半年不在家,回到家后手一抱脚一跷,家务活基本不会干,你不大听到藏族女人抱怨什么。男人就是应该去外头跑,他们带回来的不一定是钱,有可能只是几坨酥油,有可能只是些见识,有可能只是高山老林的气息。
当然,随着社会变动,半农半牧生活逐渐成了一个消逝的背影,藏族人家的男女分工也开始发生变异。未来会怎样?男人还能否拥有平静的高山大湖般的心灵?女人还能否保持坚韧的古松苍柏般的面容?
除了过江爬山,找松茸的人还面临一个危险:野生动物。曾经写过,在白马雪山一带,七八月松茸成长的季节,也是熊在这一海拔的山区活动的季节,除了熊,有时还会遇到狼。为了教育村民们防范这类危害,香格里拉基金会还曾经专门联合一些村子,编撰印刷了小册子、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遇险时如何应急逃生。
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窝松茸,快来,轻轻巧巧地把它们挖出来吧。挖过的土要掩埋好,再覆盖上松针,这样明年这块地上就很有可能还会长出松茸来。“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纪录片里如是说。








相关博文:








阿哎家的2012年新松茸干片(1两尝试的,半斤好吃的,一斤包邮的)
香格里拉顶级品牌的清水松茸礼盒装
各种油松茸制品(单瓶的,两瓶优惠的,四瓶礼盒的)
松茸近年来越来越难找,以前没人要的时候,一个人上山一天可以采到20斤,但现在一个很熟练的人上山一天,能采到2斤左右已属幸运。所以人们去往越来越远的地方钻越来越深的山林。丹增拍的村民去采松茸,甚至需要过江再爬山。过江,没有桥,靠溜索。(关于溜索,在《茶马古道上的古渡小村》中提到过。)
两夫妻一起出发去找松茸,女人先过溜索,她大概去的次数多了,过得很轻松:
可是这男人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利用惯性才滑到半中间就停住了,不上不下地悬在河中间,最后靠臂力拉着溜索把自己渡到了江对岸。他既有力气也有幸运,过溜索的人们之中,不乏不慎跌落江河被水卷走的。
玩笨猪跳找刺激的人,要不要到湍急的江上来玩过溜索呢?钱多的人无聊到要找刺激,缺钱的人为了找钱不得不经历刺激,一样的刺激不一样的目的,谁比谁更快乐?
过江之后是陡峭的上山路,这不是一般的爬山哪,简直是攀岩。女人又走在前面。

老米开玩笑:藏族妇女地位高,原来是由爬山涉水的实力决定的。我看到的却是藏区女人捱苦佝劳,百事艰辛,男人相形之下仿佛轻松得多。在藏区,生产劳动、家庭事务和财产是怎样分配的呢?有个小段子说的是:一个汉族姑娘嫁入了一户藏族人家,刚进门,老公公就把小俩口叫到跟前,对新媳妇说:“这个家,这些是你滴,”老公公手指着家里的房子、家私和房子边的田地画了一大圈;然后又指着远处草坝上的牛群说:“那些是他滴”——牛马是儿子的。新媳妇儿暗自欢欣,哇塞,这么大一个家都是我的,他才得了些牲畜。殊不知在藏区,牦牛可是超级值钱物,而且随时可以变现,媳妇得的房产田地都是动不了的。;)
小段子里说出了半农半牧区藏族人家的夫妻分工,女主内男主外,这个内跟城市人家不同,除了家庭琐事、家务劳动、抚育孩子,还要耕作、管理田地;而男人真的主要就只管牛群马匹,每年四月到十月他们赶着牦牛犏牛来往高山牧场去放牧。男人长时间离家,交托了家的担子给女人,既培养了藏族女人吃苦耐劳独当一面的能力,也让她们在家庭事务中拥有了较大的决定权。这大概也就是到了现代,农牧生活被城市化生活所侵占后,很多藏族男人不愿意去打工,而选择开车当司机的原因:跑车,至少还接近放牧的状态多一点。
正因如此,对于男人成天往外跑、一年里大半年不在家,回到家后手一抱脚一跷,家务活基本不会干,你不大听到藏族女人抱怨什么。男人就是应该去外头跑,他们带回来的不一定是钱,有可能只是几坨酥油,有可能只是些见识,有可能只是高山老林的气息。
当然,随着社会变动,半农半牧生活逐渐成了一个消逝的背影,藏族人家的男女分工也开始发生变异。未来会怎样?男人还能否拥有平静的高山大湖般的心灵?女人还能否保持坚韧的古松苍柏般的面容?
除了过江爬山,找松茸的人还面临一个危险:野生动物。曾经写过,在白马雪山一带,七八月松茸成长的季节,也是熊在这一海拔的山区活动的季节,除了熊,有时还会遇到狼。为了教育村民们防范这类危害,香格里拉基金会还曾经专门联合一些村子,编撰印刷了小册子、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遇险时如何应急逃生。
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窝松茸,快来,轻轻巧巧地把它们挖出来吧。挖过的土要掩埋好,再覆盖上松针,这样明年这块地上就很有可能还会长出松茸来。“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纪录片里如是说。








相关博文:
香格里拉松茸记【新鲜松茸最美味吃法就一个字】
松茸后传:骡背上的松茸干片








阿哎家的2012年新松茸干片(1两尝试的,半斤好吃的,一斤包邮的)
香格里拉顶级品牌的清水松茸礼盒装
各种油松茸制品(单瓶的,两瓶优惠的,四瓶礼盒的)
前一篇:松茸后传:骡背上的松茸干片
后一篇:跟着小猪去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