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天堂 第二季——11,寒冰地狱桥

标签:
旅游 |
分类: 匍匐在山路 |
雨崩分为上村和下村,从西当温泉徒步进入的话,你会先到上村。如果从尼龙徒步,则先到下村。从西当出发翻过南宗拉垭口后再走约莫一小时,山路上拐过一道弯,雨崩上村豁然展现在眼前。上村海拔比下村高,有3150米,下村只有3050米。
雨崩村现在有四十多户人家,前些年两个村合计才有三十户左右,近年因为开发旅游业,有些家庭开始分家。
上村也有水力转经筒。
雨崩小学。
雨崩村有各种趣致的木椅子。
从上村到下村之间,有一座桥,桥不大但来头很大,以前是木头的,现在修成了水泥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寒冰地狱桥。看上去似乎很普通:
寒冰地狱,来自佛经里述说地狱的各种“罪报恶报”,有一句讲:“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尿”。据说上下村间这个地方展现的就是寒冰地狱的惨状。那为什么桥要叫这个名字呢?一来因为过桥就能体验到寒冰地狱之感,二来因为这条河流发出的声音唱诵着莲花生大师的心咒“嗡啊哄,门咱古日班玛斯得哄”,朝圣者经过这座桥时,只要一心发愿,就能化解亡魂堕入寒冰地狱的种种痛苦。
桥下河流在很窄的峡谷里一个转身跌落到落差很大的低处,水声轰鸣,犹如巨兽咆哮,非常震耳;水流狂暴,溅起的水花冰冷彻骨。现在是牢固的水泥桥所以感觉不是很明显,想来过去人们在木桥上走过时一定是胆战心惊诚惶诚恐。
桥西有一段坡路上行,这段路叫西孙西米拉,意即生死界坡。人们认为到神瀑朝圣功德很大,所以朝圣者祖先亲人的亡灵也会跟随着来沾光,过了下面的寒冰地狱桥,亡灵一般都会得到解脱,找到光明的往生之路,不再跟着朝圣者上这道坡了,所以这里叫做生死界坡。
外转途中也有生死界坡,亦代表亡灵到此得到解脱。不知这是转神山卡瓦格博特有的呢,还是重要的藏区神山都有这样的“西孙西米拉”?
生死界坡上长满了两种植物:接骨草和商陆,接骨草在路上很多见:
但商陆主要就只在这里看到:
关于商陆的知识:
辛苦跋涉之后,看到雨崩下村,不为它的美丽震撼的人恐怕不多。噶玛巴活佛在《内转经圣地志》中说雨崩村是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的显现,这样的评价很少有地方当得起。
但是,如今,旅游开发后的雨崩脱贫的同时也渐渐失去宁静,雨崩村民把自家房子开成客栈,再把客栈以年租十万、二十万或更高的价格承包出去给外来人。我们住的那个客栈是下村生意最好的,年租金26万元。老板人爽朗,晚上经常组织住客开篝火晚会,还献歌几曲。他家的餐馆和院子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吃喝聊天或歇歇脚,对于只歇脚不消费的人,他也不会给人脸色。但不知是因为经济压力还是缺电没法用洗衣机,客房的床上用品不是一客一换,而要翻来复去用好些天。
我们住下的第二天晚上,看到雨崩村民在客栈里开会,商量上山去抬那两具尸体的事情。据说景区管理局请村民帮助去抬尸体,村民们先开价十万,管理局嫌高,双方讨价还价,谈成了每户给500元,总共两万多。
是不是旅游开发导致了人心的变化呢?雨崩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下村有座山叫宾陀山,意思是圣僧山,相传这座山上有三大佛教寺院,当然,凡人是看不到的,山中还居住着很多得道高僧。这座山从来不允许人去采挖药材、打猎。有一个雨崩村的老阿妈偷偷去山上挖贝母,挖到了很多,可是挖完她莫名奇妙就睡着了,醒来时看见一位白发老僧人,老僧人怒气冲冲的责骂她了一顿,老阿妈吓得跑回家里,从此再也不敢去采挖贝母了。
以前,雨崩村很穷,除了青稞没有什么出产。山上虽有珍稀的野生菌和药材,一来难以运出去,二来人们也不会做交易,贫困而宁静地生活着。后来,野生药材和珍奇动物有市场了,人们就开始挖啊猎啊,但有些圣地还是保护着。但是再后来,圣地也有了不信神的人偷挖偷猎……
如此看来,并不是旅游开发使雨崩村的人心起了变化,人的心,一向都是贪婪的。只看这贪心有没有制衡机制。从前,信仰作为机制还可以制约贪心,如果信仰也随着无神论等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淡薄,那么,雨崩的人们还能像噶玛巴活佛所预言的那样:是空行母和空行勇士的化身,在临终时,就算没有得到上师的关怀,也一样能够往生到净土世界中吗?
雨崩村现在有四十多户人家,前些年两个村合计才有三十户左右,近年因为开发旅游业,有些家庭开始分家。
上村也有水力转经筒。
雨崩小学。
雨崩村有各种趣致的木椅子。
从上村到下村之间,有一座桥,桥不大但来头很大,以前是木头的,现在修成了水泥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寒冰地狱桥。看上去似乎很普通:
寒冰地狱,来自佛经里述说地狱的各种“罪报恶报”,有一句讲:“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尿”。据说上下村间这个地方展现的就是寒冰地狱的惨状。那为什么桥要叫这个名字呢?一来因为过桥就能体验到寒冰地狱之感,二来因为这条河流发出的声音唱诵着莲花生大师的心咒“嗡啊哄,门咱古日班玛斯得哄”,朝圣者经过这座桥时,只要一心发愿,就能化解亡魂堕入寒冰地狱的种种痛苦。
桥下河流在很窄的峡谷里一个转身跌落到落差很大的低处,水声轰鸣,犹如巨兽咆哮,非常震耳;水流狂暴,溅起的水花冰冷彻骨。现在是牢固的水泥桥所以感觉不是很明显,想来过去人们在木桥上走过时一定是胆战心惊诚惶诚恐。
桥西有一段坡路上行,这段路叫西孙西米拉,意即生死界坡。人们认为到神瀑朝圣功德很大,所以朝圣者祖先亲人的亡灵也会跟随着来沾光,过了下面的寒冰地狱桥,亡灵一般都会得到解脱,找到光明的往生之路,不再跟着朝圣者上这道坡了,所以这里叫做生死界坡。
外转途中也有生死界坡,亦代表亡灵到此得到解脱。不知这是转神山卡瓦格博特有的呢,还是重要的藏区神山都有这样的“西孙西米拉”?
生死界坡上长满了两种植物:接骨草和商陆,接骨草在路上很多见:
但商陆主要就只在这里看到:
关于商陆的知识:
辛苦跋涉之后,看到雨崩下村,不为它的美丽震撼的人恐怕不多。噶玛巴活佛在《内转经圣地志》中说雨崩村是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的显现,这样的评价很少有地方当得起。
但是,如今,旅游开发后的雨崩脱贫的同时也渐渐失去宁静,雨崩村民把自家房子开成客栈,再把客栈以年租十万、二十万或更高的价格承包出去给外来人。我们住的那个客栈是下村生意最好的,年租金26万元。老板人爽朗,晚上经常组织住客开篝火晚会,还献歌几曲。他家的餐馆和院子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吃喝聊天或歇歇脚,对于只歇脚不消费的人,他也不会给人脸色。但不知是因为经济压力还是缺电没法用洗衣机,客房的床上用品不是一客一换,而要翻来复去用好些天。
我们住下的第二天晚上,看到雨崩村民在客栈里开会,商量上山去抬那两具尸体的事情。据说景区管理局请村民帮助去抬尸体,村民们先开价十万,管理局嫌高,双方讨价还价,谈成了每户给500元,总共两万多。
是不是旅游开发导致了人心的变化呢?雨崩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下村有座山叫宾陀山,意思是圣僧山,相传这座山上有三大佛教寺院,当然,凡人是看不到的,山中还居住着很多得道高僧。这座山从来不允许人去采挖药材、打猎。有一个雨崩村的老阿妈偷偷去山上挖贝母,挖到了很多,可是挖完她莫名奇妙就睡着了,醒来时看见一位白发老僧人,老僧人怒气冲冲的责骂她了一顿,老阿妈吓得跑回家里,从此再也不敢去采挖贝母了。
以前,雨崩村很穷,除了青稞没有什么出产。山上虽有珍稀的野生菌和药材,一来难以运出去,二来人们也不会做交易,贫困而宁静地生活着。后来,野生药材和珍奇动物有市场了,人们就开始挖啊猎啊,但有些圣地还是保护着。但是再后来,圣地也有了不信神的人偷挖偷猎……
如此看来,并不是旅游开发使雨崩村的人心起了变化,人的心,一向都是贪婪的。只看这贪心有没有制衡机制。从前,信仰作为机制还可以制约贪心,如果信仰也随着无神论等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淡薄,那么,雨崩的人们还能像噶玛巴活佛所预言的那样:是空行母和空行勇士的化身,在临终时,就算没有得到上师的关怀,也一样能够往生到净土世界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