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幽暗岁月那自由世界的雪莲花

标签:
冰川天女香格里拉雪莲花天山雪莲杂谈 |
分类: 写在火塘边上 |
米米跟我在QQ上聊天,说起雪莲花,米米问,雪莲不是在山崖边?采摘不是很危险?哈哈,这一定是受了冰川天女传的影响。
我答应写采雪莲的故事给米米看,却不是天山版本,而是白马雪山版本。
***************************************讲
故事时
自从到了梅里,发现这里盛产雪莲,我就一直嚷着要当地朋友带我们去山上采雪莲。采雪莲,在我看来,仅仅这几个字就非常浪漫主义,更别提这一行为代表的乐趣及“冒险精神”了。听听这个,
苏曼唱的《红雪莲》,在香格里拉是海拔较低处生长的一种雪莲,民间俗称红雪莲,植物学名称叫做水母雪莲,上图就是初初开放的红雪莲。
香格里拉这边雪莲的采摘期是每年7~8月,那年7月的一个清晨,我们包六一师傅的车去贡嘎湖,然后从那里出发开始登山,要走到白马雪山普弄峰一带去找雪莲。很快,德钦县城的车辆行人就成了我们脚下的小蚂蚁。沿着山脊往上走,虽然不似冰川天女和唐经天一行那般需要绝顶轻功才能攀援而上,但设想一下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从海拔3500米走到海拔4500米,一路攀越是什么难度,也就知道采摘之不易。
盛夏的高山上野花开放,穿过海拔较低的针阔交混林后,是一段溯溪上行的路,小溪里的大石头旁边也长着无数小花。七月份了,报春花还在开,也只有高山上才是这样了。我们还看到了从没见过的黄色大杜鹃,这种颜色的杜鹃只能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海拔3400米的飞来寺见不到它的踪影。在石头和溪水间跳跃前进并不容易,可是一路清溪潺潺鲜花相伴,走得愉快极了。
穿过溪涧,是一片鲜花盛开的高山草甸。走过草甸,海拔继续上升,空气中充满了奇妙又缥缈的芳香,是匍匐在地上的小丛灌木“谁给”(藏语音译)的香味,这种灌木叶子像米兰叶,花状若腊梅,有蜡黄和绢紫两种颜色,不但花香,枝叶烧起来也很香,藏民们常常采摘回家晒干后,煨桑时投入香炉中,那时香炉或庙堂里就会散发出一种摄魂异香,教人先是精神恍惚,思绪悠扬,继而心神安宁,大概这样有助于入定或修炼。
爬呀爬呀,爬过砾石的荒原,路边的花有了更特异的姿态,恐怕任何一株带到城市里都要被鉴赏家大加褒奖。这一片就是雪莲生长的高山流石滩,这名字形象地表现了这种高山地貌,山坡全由大片碎石覆盖,白马雪山的角峰在不远的空中俯瞰我们。
我们还在荒坡上寻觅呢,六一在不远处高喊,找到雪莲了!
香格里拉高原出产的雪莲与新疆天山一带的不同,是同属不同种的植物。这里的雪莲花并不像莲花,也不一定是雪白的,有这样微带粉红,也有微黄的。当地也叫雪兔子,因为它们毛茸茸地站在荒石坡上,乍一看,确实像东一个西一个的可爱小兔子。
当地人说,十多年以前很少人采雪莲,人们上山随便就能看到将近两尺高的雪莲花,现在海拔低点的地方人们能看到的最大的雪莲也不过二十多厘米高。一个世纪前,科学家对218种博物馆中收藏标本的研究发现:雪莲的平均生长高度约为10英寸即25厘米左右。而现在,据《国家科学院学报》的文章称棉头雪莲的高度已经降低了四英寸。造成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因为雪莲的药用价值高却又生长在难以采摘的地段,人们往往一上山就无控制、不管大小的滥采,这样雪莲刚开花还未结子就常常被采掉,根本连繁殖机会都没有。冰川天女传中反复描写歌咏的天山雪莲已经由于过度采挖,许多地方已绝迹,在新疆大面积人工种植雪莲获得成功后,如今的天山雪莲多数是人工雪莲而非野生雪莲了。
有的雪莲会两朵或数朵长在一起,并蒂莲开。
六一说,不要采雪莲,它们长在这么不容易的地方。于是我们这群游客放过了大部分雪莲,只给草莓这个远方来客采了几朵做纪念。
希望香格里拉的雪莲不会绝迹,希望雪莲如许巍的蓝莲花一样自由开放、永不凋零:
相关知识:
雪莲是菊科凤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海拔3000—5800米的高山流石坡以及雪线附近的碎石间。该亚属的植物有20余种,绝大部分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不同种雪莲的花型、药用价值大不相同,但共同特征是均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深谷中,并在严寒地带存活。据说雪莲种子零摄氏度发芽,3-5℃生长,幼苗能经受零下21℃的严寒。它虽然要五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长天数只有八个月,在花期不到两个月的短时间内,高度却能超过同地带其他植物的五到七倍。
雪莲为什么能顽强地生存于冰山雪地?因为它有着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物学特性,雪莲属植物叶极密,状如白色长绵毛,花型宛若绵球,绵毛交织,形成了无数的“小室”,室中的气体难以与外界交换,白天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它比周围的土壤和空气所吸收的热量要大,防止蒸发;而绵毛层同时可使机体免遭强烈辐射的伤害。另外,密集于茎顶端的头状花序,常两面密被长绵毛的叶片所包封,以保证在寒冷的高山环境下传种接代。雪莲的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和脂类等物质,能使细胞原生质液的结冰点降低,当温度下降到原生质液冰点以下时,原生质内的水分就渗透到细胞间隙和质壁分离的空间内结冰,而原生质体逐渐缩小,不会受到损害。当天气转暖时,冰块融化,水分再被原生质体吸收,细胞又恢复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