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2010-05-05 12:24:11)
标签:

牦牛

谷松村

半定居

半游牧生活

旅游

分类: 匍匐在山路

要说香格里拉藏区的标志性动物的话,非藏獒和牦牛莫属。藏獒和牦牛在我看来颇有共同特色:都有飘飞张扬的黑色长毛,这让他们拥有看上去非常凶悍勇猛的外表;而在这样外表之下的狗和牛,反而比一般的狗和牛具有更多忠诚、温顺和羞涩的品性。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第一次看到牦牛是在青藏公路上,一头牦牛路过,恐怕是没见过我们这样的人车混合体(我们骑车路过在道班门口休息,人和车一起倒靠在墙边),我们很紧张地看着那个满身黑毛的庞然大物,不知它为何与我们对峙,僵立了好几分钟之后,才发现它似乎是要走进道班的院子而不敢,我们故意把眼光扭开,牦牛赶紧轻手轻脚侧着身子一溜烟跑进院里。从此我们才知道牦牛是那么羞涩和胆小的动物,非如它外表的凶猛。

另一次去白马雪山河谷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牦牛的强悍,那是为了保家护园才展现的威武。那次我们是走错路,误闯进一户人家的高山牧场宿营地,几头巨大的公牦牛护卫着他们的母牛和小牛,组成阵型直到把我们逼出他家院子的矮泥墙之外。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今年头三个月大旱;到四月老天终于憋不住那么多水在肚子里,狠狠地下了一个月雨(当香格里拉高原下雨的时候,周围的高山下的就是雪);进入五月,开始放晴,人们直到这几天才脱去棉衣,街上的杜鹃花迫不及待地开得粉紫粉红。
随着山上积雪融化,牧草新生,牧民们赶着牛群逐步往上走,牧场由海拔三千五百米的草坝到夏天逐步会变成四千米、四千多米。而到了秋天,高山上开始下雪,村里土地已经收割完毕,长出野草可供放牧,牧民们又将赶着牛群下撤回村落,准备在靠近家的草坝上让牲畜过冬。这一步骤正是春天时牧场上移的逆过程——既保证了牛群始终有新鲜牧草吃,又保护了高山的生态环境,不会在单个地方过度放牧……
这整年的循环是如此顺应自然、让人想起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写道:旧世界的优雅、宽容、淡静和退守,人与人之间也好、人与地球之间也好那层小心翼翼、互相取予的关系,那种经年累月相互调适最终达至柔缓的和谐的关系,在追求速成、迅猛扩张的新世界被挤到不知什么角落。——而在香格里拉高原村落放牧中,还能看到优雅宽容的“旧世界”。

去年秋天,我们跟德钦藏族朋友六一去海拔大约3600米的村子看他养在姑妈家的小牦牛。六一的姑妈一家在谷松村,每年春季出发放牧、秋天回到村落,牛群里还帮六一家代养了一头小牛。

牛群下撤回村落时因各个牛群大半年没有在一起,牛们相互不认识了,所以一回到村落牧场就会争斗起来,于是回家这一天成了牧民们的一个小节日——“斗牛节”,加上半年在外放牧后回到家里的欢欣,这一天的确值得人牛欢腾。十八场斗牛之后,牛牛们都平静了下来,安详地在草坝子上吃草散步。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满山回响着牛铃声,噔噔、咚咚、珰珰、得隆得隆……像一曲高山流水,不同的铃声发自不同的铃铛,小的铃铛约拳头大小,大的铃铛像水桶。牧民们听着牛铃声就能分辨出哪头是自家的,在山上走失了牛也容易通过铃声把它们找回。牛铃不是每头牛都带的,能带上牛铃的一般是头牛,要么就是长得特别漂亮,所以主人家给它打扮打扮。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小牛亦步亦趋地跟着妈妈。看它们的母女装、母子装。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苹果和三三想养马,而我想养藏獒和小牦牛,因为他们的图腾式外表和温柔内心。

牦牛回家——梅里雪山村落游记V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